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急性胰腺炎这一疾病的基本类型、诊断流程、分期标准、治疗方式和不良反应处理及患者生活习惯调整,帮助读者构建科学的疾病管理观念。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表现为胰腺的急性炎症反应。其临床特点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和发热等,严重者会引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对于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减少病死率和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带您详细了解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分类、诊断、治疗及预防,帮助患者及家属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
急性胰腺炎的分类可以基于不同的标准。按照病因来分,急性胰腺炎可分为胆源性胰腺炎、酒精性胰腺炎、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胰腺炎。胆源性胰腺炎最常见,其次是酒精性胰腺炎。
根据病理生理学表现,急性胰腺炎可分为水肿性胰腺炎和坏死性胰腺炎。水肿性胰腺炎常表现为胰腺的局部或弥漫性水肿,较易诱发腹痛。而坏死性胰腺炎则常合并胰腺实质或周围组织的坏死,临床表现更为严重。
从临床表现出发,急性胰腺炎可根据ATLANTA分类标准分为轻症和重症两大类。轻症急性胰腺炎无器官功能障碍和并发症,治疗效果较好。重症急性胰腺炎则存在或可能引发器官功能障碍、局部并发症及全身并发症,需更严格的监测和治疗。
此外,依据影像学分期可将急性胰腺炎分为早期(前两周)和晚期(两周后)。早期主要表现在局部炎性改变及水肿,晚期则可能出现胰腺囊肿、胰腺假性囊肿等晚期并发症。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典型症状如突发性上腹痛、向背部放散的疼痛、恶心呕吐等是重要的临床提示。伴有发热、血压下降等,全身症状也应引起重视。
实验室检查方面,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的升高是重要的诊断依据。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检测,应在发病后第1天到第3天进行,之后逐渐恢复正常。此外,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血糖及电解质水平的检查对于疾病的严重程度评估也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检查也是急性胰腺炎诊断不可或缺的手段。超声检查可显示胰腺的大小、形态改变及周围积液情况,但因肠道气体干扰多,敏感性较差。CT扫描尤其是增强CT,在显示胰腺的形态改变、坏死范围及并发症(如胰腺假性囊肿、胰腺纤维化)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通过综合分析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医生可做出准确的诊断。在诊断时也应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如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等。
急性胰腺炎依据病情发展可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胰腺炎以局部炎性改变和全身炎性反应为主,主要出现在发病后的第一至第二周。早期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减轻胰腺的炎症反应和并发症,通过支持疗法稳定患者生命体征。
晚期胰腺炎主要出现在发病两周以后,这一阶段可能出现胰腺坏死、感染、胰腺囊肿等并发症。影像学检查尤其是增强CT在晚期胰腺炎的评估中起重要作用,能更好地显示胰腺的形态及坏死情况。
在分期评估中,Ranson评分及APACHE II评分是两个常用的评估工具。Ranson评分主要依据患者的年龄、白细胞计数、血糖、乳酸脱氢酶(LDH)、谷氨酰转肽酶(AST)等指标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APACHE II评分则综合考虑患者的生理功能、实验室检查及病史信息,能够较全面地评估患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原则包括病因治疗、支持治疗和并发症的处理。病因治疗针对的是引起胰腺炎的根本原因。例如,对于胆源性胰腺炎,应及时给予ERCP(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以解除胆管梗阻;酒精性胰腺炎患者则应严格戒酒。
支持治疗是急性胰腺炎的基本治疗措施。包括禁食水、胃肠减压、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及静脉营养支持。早期禁食水的目的是减少胰腺的分泌,减轻胰腺炎症。病情稳定后可逐步恢复口服饲养,但需避免过早恢复饮食。
药物治疗方面,止痛剂、抗生素、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等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使用。止痛剂如曲马多、吗啡可缓解严重疼痛。对于怀疑有感染的坏死性胰腺炎患者,抗生素的使用需谨慎。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可减少胃酸分泌,防止胃粘膜损伤。
并发症的处理是急性胰腺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严重并发症如胰腺假性囊肿、胰腺裂伤或脓肿,可能需要介入治疗或手术引流。重症监护治疗需针对多器官功能障碍进行综合处理。
急性胰腺炎和其治疗过程可能会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腹痛加剧、恶心呕吐、腹胀或胰腺假性囊肿等。对于腹痛加剧,需及时调整止痛剂的使用剂量或选择更适合的镇痛药物。恶心呕吐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胃肠道刺激来缓解,需要时可应用止吐药。
腹胀常与胃肠动力不足或症状相关,可通过胃肠减压、促进胃肠动力药物及饮食调控来改善。伴有严重腹胀的患者应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胰源性腹腔积液或感染。
其他不良反应还可能包括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常、器官功能障碍等。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及时补充不足的电解质并纠正酸碱平衡。
对于胰腺假性囊肿,通常在发病后数周内出现,处理方式包括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内镜术或外科手术。小于6cm且无临床症状的小囊肿可暂行观察,并定期通过影像学复查。
总结要点包括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酒、控制饮食,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再次发作。科学的生活方式及早期干预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病率及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定期复查和随访对于早期发现和处理慢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