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煎汤带水法
- 来源:好患教科普号
- 2025-02-28 16:48:43229次阅读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什么是煎汤代水法?
煎汤代水法是中医煎药中的一种特殊方法,主要用于某些需要大量使用或特殊处理的药材。其核心思想是先将部分药材煎煮取汁,再用此汁代替水来煎煮其他药材。
为什么要用煎汤带水法?
药材用量较大:某些药材需要大量使用(如玉米须、芦根),直接与其他药材一起煎煮会导致水量过多,影响药液浓度。
药材性质特殊:某些药材需要单独煎煮以充分发挥药效(如茯苓、泽泻)。
减少副作用:某些药材可能对其他药材的药效产生干扰,单独煎煮后取汁可以避免这一问题。
煎汤带水的适用范围:
1. 药材质地轻、体积大的药材,这类药材用量较大,直接与其他药材一起煎煮会导致水量过多,影响药液浓度,如玉米须、芦根、竹叶等。
2. 需要单独煎煮以充分发挥药效的药材,这类药材需要单独煎煮才能更好地提取有效成分,如茯苓、泽泻、薏苡仁等。
3. 药性温和、适合作为煎煮基底的药材,这类药材性质温和,适合作为煎煮其他药材的基底,不会干扰其他药材的药效,如粳米、大枣等。
4. 需要减少副作用的药材,这类药材可能对其他药材的药效产生干扰,单独煎煮后取汁可以避免这一问题,如甘草、生姜等。
5. 需要大量使用但不宜直接煎煮的药材,这类药材需要大量使用,但直接煎煮会影响药液的口感和浓度,如荷叶、桑叶等。
具体步骤:
1.煎煮代水药材
准备药材:将需要煎汤代水的药材(如玉米须、芦根)放入锅中。
加水煎煮:加入适量清水(通常为药材量的5-10倍),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煎。
取汁:煎煮20-30分钟后,过滤取汁,药渣弃去。
其中汤水量需要根据具体药材的用量、煎煮时间以及最终药液的需求量来调整。
确定煎汤代水量的基本原则:
药材吸水性:不同药材的吸水性不同,需根据药材特性调整水量。
煎煮时间:煎煮时间越长,水分蒸发越多,需适当增加水量。
最终药液量:通常一次服用的药液量为150-200毫升,一日两次,因此总药液量应控制在300-400毫升左右。
2.代水药材的煎煮水量
水量比例:通常代水药材的加水量为药材量的5-10倍。例如,30克玉米须可加水150-300毫升。
煎煮后取汁量:煎煮后取汁量应略多于最终需要的药液量,以弥补后续煎煮过程中的水分蒸发。例如,若最终需要300毫升药液,可煎取400毫升左右的代水药汁。
3.其他药材的煎煮水量
水量控制:用代水药汁煎煮其他药材时,水量应控制在刚好淹没药材并略多一些(通常为药材量的2-3倍)。
最终药液量:煎煮完成后,药液量应控制在300-400毫升(一日两次,每次150-200毫升)。
4.用煎好的汁煎煮其他药材
准备其他药材:将方剂中的其他药材放入锅中。
加入代水药汁:将之前煎好的药汁倒入锅中,代替清水。
常规煎煮:按照常规煎药方法煎煮,先用大火煮沸,再转小火慢煎20-30分钟。
过滤服用:煎煮完成后,过滤药液,分次服用。
煎汤代水的优点:
增强药效:通过煎汤代水,可以充分发挥某些药材的药效。
节省药材:避免因药材用量过大而浪费。
减少干扰:某些药材单独煎煮后取汁,可以减少对其他药材的干扰。
注意事项:
水量控制:代水药汁的量应根据其他药材的用量和煎煮时间调整,避免药液过浓或过稀。
药材选择:代水药材应选择性质温和、无刺激性的药材,避免影响其他药材的药效。
煎煮时间:代水药材的煎煮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损失有效成分。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金贵要略》中的方剂虽然未明确提及“煎汤代水法”,但根据后世医家的实践,有些方剂是适合使用煎汤代水的方法来煎煮的:如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中茯苓、白术等药材需要充分提取有效成分,单独煎煮后取汁可以增强利水渗湿效果。泽泻汤中泽泻需要大量使用,直接煎煮会导致水量过多,影响药液浓度。再有治疗湿热黄疸,小便短赤的茵陈蒿汤,茵陈蒿需要单独煎煮以充分发挥其清热利湿的功效。诸如此类还有许多,大家要注意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