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前后食疗——茯苓瘦肉汤
- 来源:好患教科普号
- 2025-04-30 16:33:522次阅读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清明节前后正值春季,气候由寒转暖,阳气上升,人体肝气旺盛,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应以养肝健脾、祛湿清热为主,同时顺应春季生发的特点,选择清淡、新鲜的食物。再者向来“清明时节雨纷纷”,湿气较重,易伤脾胃,故应多吃健脾祛湿的食物。
茯苓,性平味甘淡,归心、脾、肺、肾经,具有健脾祛湿、宁心安神、利水消肿的功效,被誉为“健脾祛湿之要药”,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和食疗佳品,主要产于中国云南、安徽、湖北等地,其中以云南产的“云茯苓”最为著名。茯苓生长在松树根部,是一种真菌类植物,其外形呈块状,表面粗糙,内部为白色或淡红色,质地坚硬。挑选时,以质地坚实、表面光滑、无虫蛀、无霉变的茯苓为佳。
今天,为大家介绍一道食疗佳品——茯苓瘦肉汤,以飨读者。
准备材料:
1.茯苓20克:20克茯苓是一个中等剂量,适合大多数成年人日常调理,能够发挥其健脾祛湿、宁心安神、利水消肿等功效。
2.瘦肉200克:瘦肉性味平和,易于消化吸收,具有补虚强身、滋阴润燥、健脾养胃的功效。
3.生姜3片:生姜可去肉腥,其性味辛温,归肺、脾、胃经,有解表散寒,温胃止呕的功效。
4.枸杞10克:枸杞性味甘平,是食疗中的百搭单品,在此处滋补肝肾,增强了补虚强身的作用。
做法:
1.瘦肉洗净切块,焯水去腥。
2.将茯苓、瘦肉、生姜、枸杞一起放入炖盅,加水炖煮1.5小时,调味即可。
食疗功效:
健脾祛湿:茯苓与瘦肉搭配,既能健脾养胃,又能祛除湿气,适合脾胃虚弱、湿气重者,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舌苔厚腻等症状。
补虚强身:增强免疫力,适合体质虚弱、易感冒、疲劳乏力者。
宁心安神:茯苓具有宁心安神的功效,能缓解焦虑、失眠等症状。
利水消肿:茯苓能促进体内水液代谢,帮助排出多余水分,缓解水肿,适合身体浮肿、小便不利、下肢水肿者。
抗炎抗氧化:茯苓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有助于延缓衰老。
适用人群:
脾胃虚弱、湿气重者。
体质虚弱、病后体虚者。
失眠多梦、心悸不安者。
身体浮肿、小便不利者。
贫血、面色萎黄者。
中老年人日常养生。
注意事项:
茯苓一般用量为10-20克,瘦肉200克左右。
阴虚火旺者慎用(以免利水伤阴),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可根据需求加入其他食材(如山药、莲子、枸杞)以增强功效。
食疗方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如有疾病请及时就医。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特殊人群使用前建议咨询医生。
清明前后食用茯苓,尤其符合中医“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清明节前后,气候潮湿,湿气容易侵袭人体,导致脾胃功能减弱,出现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症状。茯苓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能够帮助人体排出湿气,增强脾胃功能。此外,春季肝气旺盛,容易影响情绪,茯苓的宁心安神作用也有助于缓解春季常见的烦躁、失眠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