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运动疗法:中医减肥的形气双调之道
- 来源:好患教科普号
- 2025-04-25 16:38:434次阅读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一、起源与发展:千年导引的智慧结晶
易筋经源于南北朝时期,由达摩祖师结合印度瑜伽与中国导引术所创,后经历代医家改良。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奠定其养生基础。至明代,《易筋经》正式形成十二式体系,成为“内壮外强”的导引经典。清代太医吴谦在《医宗金鉴》中将其列为“导引按跷之术”,强调其“伸筋拔骨,调畅气机”的双重功效。在中医发展史上,易筋经始终是连接武术、医学与养生的独特存在。
二、核心功效:形气共治的减肥机理
1. 通经活络,运化膏脂
通过十二式特定动作牵拉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如“倒拽九牛尾”激活带脉约束力,“掌托天门”疏导三焦水道,直接促进脂浊代谢。《灵枢·经脉》云“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经络畅通则水谷精微得以正常输布。
2. 升降气机,运脾化湿
逆腹式呼吸配合肢体开合,形成“吸气收腹升清阳,呼气松腹降浊阴”的气机循环。如“韦陀献杵”式通过合掌膻中,增强宗气推动力,解决脾虚湿困型肥胖的核心病机。
3. 强健筋骨,固摄元气
“摘星换斗”等脊柱扭转动作,刺激命门之火,增强肾主水功能。肾气充盛则水液代谢有序,避免痰湿积聚成脂。
三、独树一帜:与其他养生术的本质区别
五禽戏:仿生导引,侧重脏腑对应,调节五行生克。
八段锦:柔和连贯,重在调理气机,疏通三焦气滞。
易筋经:伸筋拔骨+导引行气双重作用,形气双调,标本兼治。
其独特价值在于:
1.刚柔相济:既有“三盘落地”式的刚性发力,又有“青龙探爪”的柔韧舒展
2.动静结合:外显筋骨拉伸之形,内含真气运行之意
3.靶向调节:每式对应特定肥胖证型(如“九鬼拔马刀”专攻痰瘀互结型肥胖)
四、动作详解:十二式减肥作用机制
第一式:韦陀献杵(健脾化湿)
动作:合掌膻中,足跟震地
机理:震动足太阴脾经公孙穴,激发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合掌动作聚宗气于中焦,改善“脾不散精”导致的腰腹肥胖。
第六式:倒拽九牛尾(消脂束腰)
动作:脊柱螺旋扭转,前后对拉
机理:激活带脉约束力,通过腰腹肌群离心收缩消耗深层脂肪。扭转产生的“筋膜张力”可分解腰侧赘肉。
第九式:青龙探爪(疏肝利胆)
动作:胁肋拉伸,配合“嘘”字诀
机理:牵拉足厥阴肝经,刺激日月、期门等穴,促进胆汁分泌,加速脂类分解。特别针对压力性肥胖。
第十二式:收式归元(固本防反弹)
动作:震踵21次,意守丹田
机理:震动足少阴肾经涌泉穴,引火归元。丹田温煦可增强基础代谢率,防止减肥后气耗复胖。
五、养生调理:四时练功要诀
春季:晨练侧重“掌托天门”式,升发肝胆之气,化解冬季积蓄之膏脂
夏季:午后加练“卧虎扑食”式,透发三焦湿热,预防痰湿型肥胖
秋季:傍晚强化“打躬式”,宣降肺气,消除燥热伤津所致的虚性肥胖
冬季:夜卧前练习“收式归元”,固藏肾精,避免阳虚型肥胖加重
六、中医导引与易筋经的深度结合
呼吸导引:采用“吸-闭-呼”三阶段呼吸法
吸气时意念引气至病灶(如脾俞穴)
闭气时行“内视”法观察气行路径
呼气时以“嘶”字诀排出痰湿浊气
意念导引:
练习“摘星换斗”时,想象抓取天枢星精入命门
行“三盘落地”式,存想地气由涌泉上达中脘
时辰导引:
辰时(7-9点)练脾胃相关式,借自然阳气增强运化
酉时(17-19点)练肾经相关式,顺天时封藏精气
七、在中医运动疗法中的核心地位
易筋经作为“导引按跷”的代表,在中医减肥体系中承担三重角色:
基础疗法:通过系统训练重建形气平衡
协同疗法:与中药、艾灸形成“运动-药物-外治”三角体系
预防手段:其“治未病”思想可阻断肥胖前期向疾病转化
相较于单纯节食或药物减肥,其优势在于:
1.无“伤及胃气”之弊
2.避免“停药反弹”之忧
3.具有“愈后防复”的长效性
八、融入日常:终生受益的实践方案
碎片化练习法:
办公间隙练“出爪亮翅”式(疏解肩颈,防止代谢减缓)
餐后30分钟行“九鬼拔马刀”式(促进脾胃运化)
环境选择要诀:
土气旺盛处(如庭院)练脾经相关式
木气充盈处(如公园)练肝经相关式
饮食配合原则:
练功前后服“导引茶”(陈皮3g+荷叶2g+山楂5g)
震踵收功后食核桃2枚,补肾固元
易筋经运动疗法将中医“形神一体”“天人相应”思想转化为可操作的减肥实践,其价值远超形体塑造层面。通过每日坚持“伸筋以柔其形,导引以和其气”的修炼,不仅能重塑健康体态,更能实现《黄帝内经》所言“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的终极养生境界。在代谢性疾病高发的今天,这一古老智慧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