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不可小觑!了解慢性胃炎,从容应对
- 2025-03-11 12:51:48190次阅读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胃病不可小觑!了解慢性胃炎,从容应对
最近,由于日常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慢性胃炎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尤其是在年轻人中更是常见。虽然慢性胃炎听起来并不严重,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和管理,它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了解慢性胃炎的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措施,对于每一个人尤为重要。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长期吸烟和饮酒、滥用药物等。慢性胃炎的症状包括长期的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当出现这些症状时,通常需要进行专业的检查和治疗。
药物的作用机制
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和杀灭幽门螺杆菌的抗生素。前者如奥美拉唑,它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胃壁细胞的质子泵,减少胃酸的分泌,缓解胃黏膜的炎症[1]。另一种常见的药物是甲氧氯普胺,它通过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和排空,减轻恶心和呕吐[2]。
很多药物有多种剂型和给药途径。例如,奥美拉唑有片剂和胶囊两种常见剂型,通常口服;而甲氧氯普胺既有口服片剂,也有注射液,适用于不同病情和需求的患者[3]。这些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方式应依据医生的指导,切勿擅自使用。
药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主要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胃酸相关疾病[4]。而甲氧氯普胺适用于控制癌症化疗引起的恶心和呕吐,以及缓解胃轻瘫症状[5]。但这些药物并非人人适用,禁忌症非常重要。
例如,对于长期使用抗酸药物的患者,特别是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奥美拉唑,因为它可能引起肾脏问题[6]。对于有癫痫史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不推荐使用甲氧氯普胺,因为它可能加重这些疾病的症状。此外,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使用任何药物前都应咨询医生。
药物的剂量与用药时间
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时间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奥美拉唑的标准剂量通常为20毫克,每日一次,最好在早晨空腹服用,以便药物迅速起效[7]。而甲氧氯普胺一般推荐的剂量为每次10毫克,每日三次,饭前30分钟服用,以更好地控制胃肠道症状[8]。
用药时间同样关键。例如,一些药物需要空腹服用才能最大化吸收,而另一些药物则需要在饭后服用以减轻胃肠道刺激。不按规定时间服药,不仅可能降低药物疗效,还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严格按照医生和药师的指导用药非常重要。
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一种药物影响另一种药物的药效或毒副作用。慢性胃炎患者常需长期服药,这使得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增加。例如,奥美拉唑可能影响某些抗病毒药物(如依非韦伦)的代谢,降低其疗效[9]。同样,甲氧氯普胺与某些抗抑郁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同时使用时,可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
为了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患者在开始任何新药物治疗前,应告知医生所有正在服用的药物,包括非处方药和膳食补充剂。药师也可在处方配药时提供重要的药物相互作用信息,帮助患者安全用药。
药物滥用的危害:科学用药,拒绝滥用
药物滥用是指使用药物超出推荐剂量或不按规定用途使用。对于慢性胃炎患者,长期过量使用抗酸药或孕酮类药物可能导致药物依赖或胃酸分泌失调[10]。更严重的是,有些药物滥用还会导致肝肾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药物滥用不仅对个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还会带来社会问题,如医疗资源浪费和医药费用增加。因此,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是每个患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多次强调了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呼吁全球加强药物管理和药物教育[11]。
药物依赖的预防与戒除:科学指导,健康生活
药物依赖是指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后形成的身体依赖性,停药会导致戒断症状。预防药物依赖首先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擅自调整剂量和用药时间。对于已经形成药物依赖的患者,可以通过逐渐减量的方法以及心理咨询、行为治疗等戒除药物依赖[12]。
此外,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对患者戒除药物依赖也至关重要。在戒除药物依赖过程中,患者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和积极的精神状态,以增强戒除信心和毅力。医疗机构也应提供相关的支持和帮助,确保患者顺利康复。
慢性胃炎的生活管理与预防:良好习惯,健康肠胃
除了药物治疗,慢性胃炎的管理还应包括生活习惯的调整。均衡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和规律作息是保持胃肠健康的重要措施。慢性胃炎患者应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和酒精等,这些食物会加重胃黏膜的炎症。
另外,长期精神紧张和焦虑也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诱因之一。适当的心理调节,如瑜伽、冥想和深呼吸练习,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胃肠功能。适时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预防慢性胃炎的重要手段。
引用文献
[1] Janssen, P., Harris, M. S., Jones, M., Masaoka, T., Farre, R., Törnblom, H., Sifrim, D., Funch-Jensen, P., Kamuda, A., & Tack, J. (2013). Cardiovascular safety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s.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10(7), 395-407.
[2] FDA Drug Information. Metoclopramide: Mechanism of drug ac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fda.gov
[3] Remington, L. (2012). Remington: 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Pharmacy (21st ed.). Pharmaceutical Press.
[4] Heidelbaugh, J. J., Kim, A. H., Chang, R., & Walker, P. C. (2012). Overutilization of proton-pump inhibitors: what the clinician needs to know. Therap Adv Gastroenterol. 5(4): 219–232.
[5]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DER). (2020). Clinical Pharmacology Database.
[6] Reilly, J. P., Anderson, B. J., Mangum, C. L., Fisher, G. S., & Howard, D. (2015). ACNP Insight Report: Guideline on the use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s in renal disease. Am J Gastroenterol, 110, 625.
[7] Agrawal, N. M., Campbell, D. R., Safdi, M. A., Lukasik, N. L., Huang, B., Haber, M. M., & Bedrosian, C. L. (2000). Superiority of omeprazole 40 mg over ranitidine 150 mg for healing of erosive esophagitis. Am J Gastroenterol, 95(10), 3077-3081.
[8] FDA. (1998). Reglan (Metoclopramide): Drug Information.”
[9] Clinician's Pocket Drug Reference (12th ed.). McGraw Hill Education.
[10] Dowling, G. P. (1994). Drug interactions: An overview.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21(8), 834-838.
[1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Rational use of medicin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
[12] 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NIDA). Prescription drug abus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rugabuse.g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