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用药原则与症状识别详解

  • 2025-07-12 15:55:00161次阅读

科普,声明图标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用药原则与症状识别详解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用药之道与纷繁选择

01 有点不舒服,这算感冒吗?

入冬的时候,办公室里总有人轻声咳嗽、鼻音加重,有时候只是嗓子干、偶尔流点鼻涕,不少人不以为然地说“就是感冒了”。其实,这背后有更多细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普通感冒关系密切,可症状却各不一样。
有天小李下班回家,觉得鼻腔干痒,还以为只是空调房待久了。第二天又多了些喷嚏,不过还没到需要请假的地步。
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很熟悉?这些微妙的小变化,就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信号灯,提醒我们身体在与一些“外来客人”较劲。

小提示
早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信号:偶尔打喷嚏、嗓子有点痒、轻微流涕、鼻塞感,不影响工作和休息。

02 症状加重时有哪些信号?

轻微的不适通常几天内就会缓解,一般无需紧张。但有三类信号出现,就要认真对待:

典型加重表现 常见误区 说明
咽痛加重 硬撑不吃药 24小时后咽部刺痛,甚至吞咽困难,有时伴随发热
持续高热 盲目物理降温 体温反复超过38°C,并非所有发热都自愈,不排除病毒/细菌感染
咳嗽+黄绿色痰 忽视抗菌治疗 咳嗽持续4天以上,痰量多,颜色变深提示病情加重

病例快览:
王女士,32岁,前三天只是打喷嚏,后来咳嗽加重、发热至38.5°C,痰色变黄——这时候医生会建议就医,判断是不是病毒性、还是细菌性,需要具体干预。
(这个案例只用在这里,其他部分不再出现)

注意
高危人群(婴幼儿、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出现持续高热、呼吸急促,要尽快去医院。

03 为什么会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 主要病毒: 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等。约七成患者是由病毒引起,尤其换季时发病多。
  • 常见细菌: 链球菌、肺炎球菌等也可能虎视眈眈,二次感染时更容易"捣乱"。
  • 诱因分析:
    • 季节因素:冷暖交替,气管粘膜“抵抗力”减弱。
    • 慢性基础病(如哮喘、糖尿病)易感。
    • 睡眠差、过度劳累:让身体的“小卫士”(免疫细胞)警惕性降低。
    • 封闭空间易传播,公交、办公室是高发地带。
  • 传染性: 飞沫传播为主,空气流通不好风险更高。
资料显示📊
研究发现,超过85%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Eccles, R., 2005, "Understanding the symptoms of the common cold and influenza",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04 药物怎么选才合理?作用机制一览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用药五花八门,简单了解以下常用药的类别和原理,对对症处理大有帮助。

药物类别 作用机制 适用场景
抗组胺药(如扑尔敏) 缓解打喷嚏、流鼻涕(拮抗组织胺) 鼻塞、流涕明显时可选
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 降温止痛,抑制炎症介质 发热、头痛伴咽痛时短期使用
抗病毒药(奥司他韦等) 抑制病毒繁殖,缓解和缩短病程 确诊流感或高热患者考虑
抗生素 杀灭或抑制细菌 仅在怀疑有细菌感染时,依医嘱选用
小心
抗生素只对细菌有效,滥用会耐药。针对普通感冒(病毒为主),大多无须抗生素。

05 实用用药建议和安全须知

  • 用药适应症:出现持续高热、咽部化脓、黄绿色痰较多时,可就医判断药物类型。
  • 剂量选择:按药品说明服用,严禁自行加量。儿童和老人更需谨慎,分龄分量执行。
  • 副作用关注:扑尔敏易嗜睡,驾驶前勿服;解热镇痛药过量肝损害风险大。抗生素要吃全疗程,防止复发和耐药。
  • 用药时间:抗病毒药多数需在发病48小时内应用。症状减轻后也要继续足疗程。
别忽视
上呼吸道感染大多预后良好,但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群体用药更需听取医生指导。

06 除了吃药,还可以怎么缓解?

方法/食物 功效 使用建议
温水盐水漱口 清洁咽部,减轻刺激 每天2-3次,每次30秒
鸡汤 缓解鼻塞,补充水分 感染早期、恢复期均可喝
蜂蜜柠檬水 舒缓咽喉,提升舒适感 不建议婴幼儿食用
保持空气流通 降低病毒传播,利于康复 家中、办公室随时开窗通风
充足睡眠 修复免疫,助力恢复 不熬夜,白天状态好
建议
喝足够的水,多吃蔬果有好处,必要时佩戴口罩减少交叉感染。

07 新进展与未来方向

  • 抗病毒新药:新型抗流感药物(如Baloxavir marboxil)已在部分国家应用,缩短流感病程,副作用较少。
  • 中医药成分研究:相关论文指出,金银花、连翘等提取物有一定抗病毒潜力(Li et al., "Chinese herbal therapy for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J Ethnopharmacol, 2017)。
  • 耐药监测:全球关注抗生素耐药,部分地区已开展监测与药物轮换策略,减少滥用现象。
  • 疫苗预防:科学界不断推出新一代流感疫苗,推动从“治”向“防”转变。
结语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算大病,小麻烦背后也有风险。用药跟随专业建议,平时养成健康习惯,身体的“小卫士”会给你更强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Eccles, R. (2005). Understanding the symptoms of the common cold and influenza.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5(11), 718–725.
  2. Li, Y., Wang, H., Wang, W., et al. (2017). Chinese herbal therapy for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9, 251–260.
  3. Hay, A. D., et al. (2011). Antibiotic use for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primary care. BMJ, 343, d8314.
  4. Uyeki, T. M., et al. (2019).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2018 Update on Diagnosis, Treatment, Chemoprophylaxis, and Institutional Outbreak Management of Seasonal Influenza.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68(6), e1–e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