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镇痛药:开启无痛医疗的新篇章

  • 2025-07-09 06:24:0057次阅读

科普,声明图标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镇痛药:开启无痛医疗的新篇章

麻醉镇痛药:揭开无痛世界的神秘面纱

“打麻药会不会有危险?”“镇痛药到底有多神奇?”一次医院就诊的随口提问,常常让人开始思考我们身边这些“无痛小助手”的来龙去脉。人们总在需要的时候才想到它们,但其实,麻醉和镇痛药每天都在悄悄守护着我们。接下来,一起走近这些看似神秘又其实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药物。

01 什么是麻醉镇痛药?

简单来说,麻醉镇痛药就是让疼痛“感觉不到”的药物。这一类药物能暂时让神经“安静”下来,帮助身体远离手术、受伤或者疾病带来的刺痛和不适。

在医院里,无论是拔牙、剖腹产,还是关节手术,这些药物都是辅助医生顺利完成操作的“隐形助手”。对于慢性疼痛的患者,镇痛药还能减轻长期不舒服的困扰,让正常生活成为可能。

Tips
  • 局部麻醉药:一次牙科治疗常会用到,让你只在小范围内失去感觉。
  • 全身麻醉药:要“睡一觉”做大手术时才用,它会让痛感全部“消失”。
  • 镇痛药(如阿片类):不一定让人睡觉,但能大大减轻疼痛。

02 麻醉镇痛药的历史变迁

麻醉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之前。当时的手术,单靠绑绳、喝酒,疼痛难忍。一位43岁的妇女因阑尾炎手术,用以太麻醉,她的快速清醒让当时的医生大为惊讶——这就是现代麻醉药物的开端。

  • 1846年,以太首次应用于手术麻醉(Morton, W.T.G.)。
  • 20世纪,局麻药(如利多卡因)、镇痛药(如吗啡)相继问世。
  • 如今,药物种类愈发丰富,安全性、精准度大大提升。

这一幕幕的突破,像是在为我们的手术旅途不断“铺路修桥”。从喝酒压痛,到精细配药,医学一步步剥离了疼痛带来的恐惧。

03 麻醉镇痛药的作用原理揭秘

麻醉药和镇痛药最主要的目标,是让神经传递的痛信号“暂停”。其实,疼痛感就像高速公路上的信息流,从受伤部位开往大脑中枢。麻醉药能让中途“红灯”,镇痛药则是在高速路口“有限通行”、只让部分信息过去。

药物类型 主要作用部位 医学原理
局部麻醉药 神经末梢/小范围神经 阻断痛觉信号在这一区域的传递
全身麻醉药 大脑/中枢神经系统 让大脑“暂停接收”身体痛觉信号
阿片/鸦片类药物 脊髓/大脑阿片受体 和特定受体结合,调节痛觉感受和反应

研究发现,不同种类药物,可以单独使用,也能组合,让麻醉和镇痛更加安全有效(Zieglgänsberger, W., 2019)。

04 麻醉镇痛药有哪些类型?各自有何特点?

局部麻醉剂 🏠

比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常见于牙科缝合、小型手术。不会让人睡觉,效果局限于注射部位,过后会完全恢复。

全身麻醉剂 😴

代表有异氟烷、丙泊酚。多用于大型外科手术,让人完全失去知觉和痛感,需要专业监护。

阿片类镇痛药 💊

如吗啡、芬太尼。对慢性重度疼痛控制力强,有成瘾风险,必须严格遵医嘱。

非阿片类镇痛药 👌

包括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适合轻中度疼痛,比如头疼、肌肉酸痛,成瘾风险低。

真实病例

一位28岁的男性由于车祸导致小腿骨折,在急诊首先用局部麻醉药进行清创,随后小范围手术时加用短效全麻,整个过程几乎没有明显痛感。这说明合理选择和组合药物,能帮助患者顺利渡过最难捱的一关。

05 麻醉镇痛药的风险与副作用 ⚠️

  • 常见轻微副作用:
    部分人会在全麻后出现短暂嗜睡、头晕、恶心、喉咙疼痛(插管导致)。这类表现一般很快恢复。
  • 特殊风险:
    年龄较大的患者心肺功能弱,对全麻耐受降低,有研究显示,老年人术后谵妄发生率较高(Evered, L. et al., 2018)。
  • 成瘾与耐药: 长期反复使用阿片类药物,可能出现药效降低甚至心理依赖,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 过敏反应: 少数人对局麻药有过敏风险,会表现为皮疹、呼吸困难,需及时识别和处理。
提醒:用药前专业医生会评估患者健康状况,根据年龄、疾病史选择药物与剂量,监护设备全程守护,大家无需为麻醉过度担忧。如果曾有药物过敏史,提前告知很重要。
临床实例

有位71岁的女性在髋关节手术后出现短暂意识混乱,经镇静药调整和护理后恢复。此事提醒我们,年龄和基础疾病都会影响风险水平。

06 未来发展:更安全、更智能的麻醉镇痛

  • 精准药物发展:科研正在开发新一代局部长效麻醉药,让镇痛时间更可控,副作用更少(Kharasch, E.D., 2020)。
  • 麻醉个体化:医生会根据基因、体型、既往经验定制用药方案,减少风险,提升舒适感。
  • 智能化设备:未来的手术室,麻醉用药有望借助人工智能和实时监测,动态调整更精准。
  • 安全监控升级:全新的生命体征监护仪、无痛泵等设备,让患者术后恢复更有保障。

所有的进步,都希望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最合适、最安全的照顾。如果你或家人将来需要手术,选择正规医院和有经验的麻醉团队,是保障健康的关键一步。

Tips
  • 明确自己的过敏史和慢性疾病,在就医前主动告诉医生。
  • 手术和麻醉后,主动配合医生进行恢复评估,有异常不适及时反馈。

参考文献

  • Evered, L., Silbert, B., Knopman, D., et al. (2018).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nomenclature of cognitive change associated with anaesthesia and surgery. The Lancet Neurology, 17(9), 817–821.
  • Kharasch, E.D., Clark, J.D. (2020). New developments in local and regional anesthesia. Anesthesiology, 132(3), 513–520.
  • Zieglgänsberger, W. (2019). Mechanisms of pain and pain modulation. Handbook of Clinical Neurology, 160,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