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秒就有1人确诊!2型糖尿病这些信号千万别忽视
01 什么是2型糖尿病?
“你怎么吃得不多,也开始担心血糖了?”在餐桌上,有朋友这样问。其实,2型糖尿病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是身体无法很好利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激素),导致血糖长期偏高的一种慢性疾病。和1型糖尿病不同,绝大部分2型是后天形成,特别是成年人常见。其最大特点,就是身体对胰岛素慢慢“变得不听话”——专业上说是“胰岛素抵抗”,最后连胰岛分泌也跟不上。这是它和依赖胰岛素补充的1型最大的区别。
如果把身体比作一条公路,2型糖尿病就好像路上的红绿灯总是“延迟”,指令出了问题,车流(血糖)就会堵起来。有研究指出,全球每年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超过5000万,发病速度惊人(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Diabetes Atlas", 2021)。
02 出现这些症状要当心!你可能已经中招
- 1. 经常口渴、水喝得多: 不是普通天气热的渴,而是喝很多水也不解渴。
- 2. 尿量突然增多: 厕所频率明显高于以往,夜里要起夜好几次,白天也多。
- 3. 吃饭特别有胃口,但体重却下降: 感觉比平时饿得厉害,食量大了,却变瘦;有位45岁的女性,半年体重掉了7斤,就是因为忽视了这个信号。
- 4. 身体总是痒,尤其是小腿、小腹、外阴部位: 皮肤干燥,抓了也不舒服。
- 5. 容易疲劳,注意力难集中: 早期也许只是偶尔感到累,后来连轻松的家务都力不从心。
- 6. 视力波动: 有时候突然看东西模糊,但休息一下又恢复。
如果这些症状集中出现,而且持续一段时间,建议尽快检查血糖。单次偶发现象未必有问题,但持续一周以上,就需要高度关注。
03 为什么会得2型糖尿病?哪些因素最危险?
- 🍔 内脏脂肪堆积: 腰围、腹部脂肪增加对血糖影响最大。脂肪细胞让胰岛素变得“无能为力”,血糖就控制不住。这是2型糖尿病的核心风险。
- 🧬 家族遗传: 有父母或兄弟姐妹患病的人,风险会高出2-3倍。
- ⏳ 年龄增长: 40岁以后,尤其是中老年人,胰岛功能逐渐减弱,易发病。
- 😴 缺乏运动: 长期坐着不动,肌肉消耗糖分变差,也容易引发胰岛素“罢工”。
- 📋 研究数据引用: 中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超过11%,不少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高危(Wang, L. et al., "Prevalence and Ethnic Pattern of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 China in 2013", JAMA, 2017)。
吃得油腻和胖并不是唯一原因,有人瘦却因为遗传也高风险。如果有类似家庭背景或肥胖,一定要关注自己的血糖变化。
04 确诊需要做哪些检查?血糖标准怎么看?
确诊糖尿病并不复杂。有时候只是一次空腹查血糖;有时候还要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如果结果超出标准,需要进一步随访和干预。
| 检查项目 | 正常值 | 糖尿病诊断标准 |
|---|---|---|
| 空腹血糖 | < 6.1 mmol/L | ≥ 7.0 mmol/L |
| 餐后2小时血糖 | < 7.8 mmol/L | ≥ 11.1 mmol/L |
|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 < 6.0% | ≥ 6.5% |
体检时空腹血糖≥6.1 mmol/L就需要警觉,不要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才重视。
OGTT也就是喝甜水后按时测血糖,能筛查早期和“隐性”问题(专家推荐方法,见《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20)。
05 控糖科学疗法有哪些?做对3步血糖稳!
- 第一步:调整生活方式 早期病例,依靠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就能改善。有位65岁的男性,发现血糖“临界”,每天饭后散步40分钟,三个月后血糖恢复正常。
- 第二步:药物治疗 如果单靠管住嘴、迈开腿效果不理想,医生会考虑药物。一线选择通常是二甲双胍,这种药能增加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不过初次服用时可能有轻微胃部不适,适应后一般会缓解。如果还控不住血糖,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磺脲类、DPP-4抑制剂或SGLT-2抑制剂。
- 第三步:胰岛素治疗(进展期/重症) 有些病人,尤其是病情较重或口服药物无效时,需要胰岛素。注射并不可怕,但要注意交替部位,避免局部不适。
二甲双胍使用需监测肾功能;胰岛素治愈误区要避免——不是只有“病危”才用,早期正确用药可延缓并发症出现。
06 每天做到这5件事,糖友也能安心生活 🏃♂️
🥗 饮食搭配 主食多选全谷类,搭配豆制品,蔬菜和新鲜水果。比如一顿饭:糙米饭、炒豆腐、时令蔬菜一道。
🚶 运动安排 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快走、慢跑或跳舞都可以。
🕰️ 规律作息 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充分休息有利于血糖稳定。
🧂 控制调味和饮料 清淡为主,饮料换成无糖或白开水,多喝汤要注意盐分含量。
📏 定期监测 每周自行测血糖2-3次,每3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血糖仪要定期校准,测出的数据才可靠。
糖尿病前期时,完全有机会通过上述生活管理逆转,不要消极等待。
07 日常小结和实用建议
- 谁都有可能和糖尿病“擦肩而过”。懂得早期信号、及时做血糖筛查,就不怕被它“闷头一棒”。
- 1型、2型糖尿病的区分,在于是否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分泌问题,不要混淆。
- 饮食上主打多样化与全谷杂粮,运动贵在持之以恒。规律生活就是帮你修好血糖的“红绿灯”!
- 任何医疗调整都请听专业医生的,不要盲目服药。
生活习惯调整和早期筛查,是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关键。没遇上糖尿病最好,有一点苗头也不用慌,做到心里有数就对了。
参考文献
-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2021). IDF Diabetes Atlas, 10th Edition. Brussels, Belgium.
- Wang, L., Gao, P., Zhang, M., Huang, Z., et al. (2017). Prevalence and Ethnic Pattern of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 China in 2013. JAMA, 317(24), 2515–2523. Link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020).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