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肩膀疼痛警惕肱骨近端骨折,及时识别与应对!

  • 45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肩膀疼痛警惕肱骨近端骨折,及时识别与应对!封面图

别把肩膀疼当小事!肱骨近端骨折的识别与科学应对指南

01 肩膀摔伤后动不了?可能是肱骨近端骨折

家里长辈不小心摔倒,刚开始还以为只是普通的扭伤,结果手无论怎么都抬不起来,肩膀那块儿动一下就疼得厉害。这种时候,其实很有可能是发生了肱骨近端骨折——简单讲,就是上臂靠近肩部那一段骨头断裂了。这个损伤不算罕见,占到全身所有骨折的大约5%。尤其是50岁以上的女性,比例比男性要高出三倍还多。

这样一来,如果有些人觉得摔了一跤没啥大事,觉得扭一扭过几天自然就好,恐怕要小心耽误治疗时机了。治疗不及时,不仅肩膀可能落下后遗症,甚至也影响手臂和整个上肢的灵活。

📌 摔倒后上臂活动困难、肩部明显疼痛别忍,小心是骨折不是普通挫伤。

02 这些症状出现要当心:夜间痛、无法抬手、肩膀肿胀

  • 🌙 夜间肩膀持续疼痛:肩部即使静止也会隐隐作痛,晚上睡觉容易被疼醒,翻身时尤其明显。
  • 🙅‍♀️ 活动后剧烈疼痛、手无法抬高:有的人一抬手就像被卡住,根本抬不起来,或抬至一定高度就彻底受限。
  • 💧 肩部肿胀或变形:局部肿起来,有时能摸到皮下骨头变形,或者看起来两侧肩膀不一样高。
这些表现如果在48小时内都没有好转,一定要尽快就医!不要拖延。
病例:72岁女性跌倒后出现手臂无法抬高、夜里睡觉肩膀总是疼醒,到医院诊断为肱骨近端骨折。
这个例子提醒:高龄人群肩痛加活动障碍,尽快筛查骨折可能。

03 为什么轻轻一摔就骨折?骨质疏松是元凶

有人会纳闷,自己明明摔得不重,怎么一查竟然骨折了?其实,背后隐藏最大的原因就是骨质疏松。说起来,50岁以后的人群,尤其女性,每三个人里就有一个骨质疏松,骨头变得“脆”了。除了年纪,以下这几类情况也容易碰到肱骨近端骨折:

高处坠落 比如楼梯滑倒、床铺或椅子摔下来
交通事故 小轿车剐蹭、自行车猛摔等带有外力冲击

研究显示,骨密度一旦降低,轻微跌倒也可能造成严重骨折。而骨质疏松早期又太容易被忽视,往往等到骨折发生,才发现骨头其实很脆弱。🔬

👨‍⚕️ 50岁后,尤其女性,应主动检查骨密度,预防骨折不只是老年人才需要。

04 拍X光片就够了吗?可能需要CT进一步检查

多数人认为,只要拍个X光片就能确认是不是骨折。其实,不是所有肱骨近端骨折都能被X光片一下子看清楚。
有些骨折线很隐蔽,或者骨碎得比较细,还可能牵涉关节位移。这种情况下,医生一般会用到CT三维重建—— 就像用更清晰的“透视眼”把骨头拼起来详细阅览。

📷 复杂骨折(比如关节面粉碎)建议做CT,只有清楚移位才利于后续治疗方案确定。
检查方式 适用场景 主要作用
X光片 首诊,判断骨折是否存在和简单分类 初步筛查、复查对比
CT三维重建 碎裂骨折或关节面累及 移位评估、手术规划

比如说,61岁男性骑自行车摔倒,肩膀肿胀剧痛,X光下竟然只看模糊阴影,最后靠CT才明确是多处移位的复杂骨折。这说明,选对影像学检查,有时直接影响治疗成败。

05 手术还是保守治疗?80%患者其实不用开刀

一提到骨折,很多人就慌了,以为一定得动刀子。其实肱骨近端骨折并非都要手术,大约八成患者用不上开的手术。具体治疗怎么选,得看骨头断裂的移位情况和功能要求。

治疗方式 适用骨折类型 流程简要
三角巾/支具固定 🩹 没有错位或只有轻微移位的简单骨折 悬吊3周左右,早期训练手指和手腕功能
钢板螺钉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 🛠️ 移位明显或多段骨折,尤其年轻人或合并脱位者 术后三天就可开始被动康复,循序渐进运动
绝大多数单纯骨折固定后愈合良好,无需担心手术带来的额外创伤。
案例:54岁男士,肱骨近端轻度移位,三角巾固定三周后恢复日常生活,无需开刀。说明绝大部分骨折并非必须做手术。

06 康复期做好这3点:冰敷止痛、钟摆运动、循序渐进

  • 冰敷止痛:受伤前三天内,用毛巾包裹冰袋敷10分钟,有助缓解肿胀和疼痛。
  • 钟摆运动:最早三周以钟摆运动为主,让重力带动上臂轻轻晃动,减少关节僵硬。操作前可先做痛感评估。
  • 循序渐进功能训练:前三周重在休息和被动活动,三周后逐步过渡到主动活动,六周后再慢慢增加力量练习。
时间轴 康复要点
第0-3周 悬吊固定、主动握拳、手指活动、冰敷止痛
第4-6周 最早做被动助力上举、轻度钟摆运动、逐渐拉伸活动度
6周后 逐步恢复日常活动,可以配合简单家务操练感觉范围
🔄 康复训练过程中如感到疼痛剧烈,应酌情减量休息或就医复查,避免勉强用力拉伤未愈合骨折。

📋 实用提醒

  • 65岁以上老人摔倒后肩痛,务必当天到医院排查骨折。
  • 术后6周内尽量不要用患侧手提重物、拎包,避免意外加重损伤。
  • 做康复训练前先评价疼痛程度,有不适就暂停,可请康复师或医生指导分阶段锻炼。
  • 建议50岁后定期检查骨密度,有助及时防治骨质疏松。
  • 手术后需定期复查(1、3、6、12个月),关注愈合进展与肩关节活动度。

主要参考文献

  1. Brorson, S., & Hróbjartsson, A. (2014).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the evidence base for guidelines. *J Shoulder Elbow Surg*, 23(7), 1109–1118. https://doi.org/10.1016/j.jse.2014.02.004
  2. Court-Brown, C. M., & Caesar, B. (2006). Epidemiology of adult fractures: A review. *Injury*, 37(8), 691–697. https://doi.org/10.1016/j.injury.2006.04.130
  3. Neer, C. S. (1970). Displaced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II. Treatment of three-part and four-part displacement. *J Bone Joint Surg Am*, 52(6), 1090–1103.
  4. Khan, Y., & McKay, D. R. (2000).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 Efficacy of conservative treatment. *Injury*, 31(6), 377–382. https://doi.org/10.1016/S0020-1383(99)003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