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在手术及重症监护中的应用:重要知识与实用指导

  • 21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在手术及重症监护中的应用:重要知识与实用指导封面图

麻醉在手术及重症监护中的应用:重要知识与实用指导

手术前后总让人觉得紧张,尤其一提到“麻醉”,有些人心里会咯噔一下。实际上,麻醉医生在我们不太察觉的地方帮了很多忙。早上醒来查房、手术室里安静守护,或是重症监护病房里寸步不离,他们就像幕后英雄,让不少本该痛苦的瞬间变得顺利而安全。我们今天聊麻醉的“那些事”,说清楚:麻醉其实很有讲究,也没那么神秘。

01 麻醉的基本概念与作用💤

简单来说,麻醉是用药物让患者在手术、检查或其他操作时失去感觉(有时也会暂时失去意识)。这个过程让手术变得“无痛”,也能防止因痛苦反应影响手术顺利进行。麻醉不仅仅让人睡一觉那么简单,它还要把控全身各项指标——比如心跳、呼吸、血压等,避免手术过程中出现危险。手术因麻醉而顺利,重症患者也离不了麻醉医生时刻的监测和调整。

很多朋友以为麻醉就是打上一针、睡一觉,其实这期间有很多环节需要细致控制,每一环都和你的安全有关。正因为有专业团队紧密合作,才让绝大多数手术都能顺利完成。从小手术到大手术,麻醉几乎都是“隐形守护者”。

02 手术前的麻醉评估要聊啥?🩺

  • 1. 生活习惯与健康状况 麻醉医生会详细询问既往病史,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肝肾问题。如果你最近吸烟、饮酒、熬夜、剧烈运动,这些细节其实都挺重要。有位70多岁的阿姨,准备做下肢骨折手术,术前麻醉医生反复确认她药物过敏史和心脏病经历,避免了很多潜在风险。
  • 2. 过敏史与用药史 曾经对哪些药物或者麻药、止痛药有过敏反应,必须提前告知。此外,降压药、阿司匹林等日常用药都要列出来给麻醉医生参考,以便精准调整用药方案。
  • 3. 检查结果和禁食禁饮 术前有些检查(心电图、肺功能、血压、血糖等)都是为了确保安全,有心脏或者呼吸系统疾病尤为重要。另外,麻醉医生会告诉你手术前多长时间不能吃喝,确保麻醉实施时气道没异物,降低术中风险。

这些信息都别嫌麻烦,主动如实配合,能帮医生量身制定麻醉方案,让手术风险降到最低。

03 常见的麻醉方式和适应情境🌙

  • 全身麻醉 人会进入“深度睡眠”,感觉消失、意识丧失,手术全程无声无息(但监测和药物调整是实时进行)。适合大手术,比如开腹手术、关节置换等。
    例如:70多岁的阿姨骨折复位手术,就采用了全身麻醉,手术中保持呼吸、心跳平稳,出血量仅约100ml,术后恢复顺利。
  • 区域麻醉 比如腰麻、臂丛、蛛网膜下腔麻醉等。只让身体某一部分失去感觉,常用于下肢骨折、剖腹产等。患者能听见声音,但感觉不到疼痛;有时更有利于术后恢复。
  • 局部麻醉 只让一个小区域麻木,适合简单的皮肤手术、切除小肿块等,清醒状态下就能完成。

麻醉方式不是可以随便选的,每个人体质、疾病情况和具体手术类型都不一样。放心按照医生建议来,会根据你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式。

04 在麻醉期间,安全是怎么保证的?🔎

术中监测其实比你想象得要细致。每个进入手术室的人,都会被连接各种监测仪器。心电图能实时看到心跳节奏,血压计定时测量血压,指夹式监测仪能提示血氧饱和度。一旦发现血流动力学波动或出现缺氧,麻醉医生会第一时间调整处理。

对呼吸道管理格外严格,例如全身麻醉下,往会采取气管插管或喉罩等措施,保证手术期间呼吸畅通无阻。部分手术时,还可通过动脉或中心静脉置管,精准监测血压变化,这在重症和大手术中很常见。

有人会担心“麻醉打多了会不会醒不来?”现实情况是,医生用药量都经过周密计算,术中随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大部分患者术后几小时就能清醒,极少数特殊情况也有应急措施。

  • 心率、心律和血压异常 ↔️ 立即调整药物
  • 氧气掉到临界值 ↔️ 立刻增加氧气供给、查找原因
  • 出现过敏反应 ↔️ 现场急救,配合抢救药物

简单讲,麻醉医生几乎每分钟都在监控和应对各种变化,只要手术室门关上,他们就和你“同在”。所以把安全交给专业团队,才是最省心的选择。

05 麻醉后恢复期都要注意啥?🌤️

术后,有些人起初会觉得头晕、犯困或者有点恶心,这些算是比较常见、通常很快缓解的小麻烦。全身麻醉后,特别年纪偏大的患者,有时候清醒会慢一点,但随着药效消退,大部分2小时内逐渐恢复意识和自主活动能力。

局部、区域麻醉术后,感觉和运动往恢复得更快,不过偶尔会短时间有手脚麻木、刺痛等感觉。只要麻醉医生全程评估、复查,一般不用担心后遗症。

  • 部分人可能嗓子干痛(插管引起),通常一两天内消退
  • 出现轻微恶心、呕吐,睡一觉或躺平饮水后可缓解
  • 严重并发症(如意识障碍、持续呼吸抑制)较少见,有异常立即报告医护

对于年长者、基础疾病较多者,术后24小时内医生会格外关注生命体征,防范迟发性风险。这说明,术后的亲密观察和细致护理,是安全恢复的关键一环。

06 麻醉医生在重症监护里的角色🚑

在ICU或急诊抢救现场,麻醉医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不光能精确监测和调整镇痛、镇静、生命支持,还常作为气道和循环管理的专家站在最前线。

  • 生命体征管理 危重患者(比如大手术后、严重感染、重创型车祸)常生命指征波动大,心跳、血压不稳,呼吸不规律。麻醉医生会反复评估,随时调整呼吸机、降压升压药物,精准实现各项平衡。
  • 气道开放和镇痛镇静 急救场景下,气道管理尤为紧急,比如喉头肿胀、昏迷呕吐、外伤大出血,施行插管、吸痰保持通气是核心本领,避免窒息。有时还要用镇痛药帮助患者度过痛苦阶段。
  • 多器官支持与急救复苏 多种情况需要同步支持,比如心跳骤停、呼吸忽然停止,麻醉医生会立即参与胸外按压、电击和药物抢救,协调多学科团队冲在前面。

麻醉医生还参与危重新冠、慢性疾病失代偿等复杂病例的全流程管理。作为“幕后指挥官”,他们的医学决策和救治能力,对提升重症存活率意义很大(Vincent, J. L., & Singer, M., 2010)。

07 做好准备:科学配合与实用建议

  • 均衡饮食、补充优质蛋白
    优质蛋白(如鸡蛋、瘦肉、豆制品)帮助伤口愈合和免疫力提升,为手术前做好身体储备。
    鸡蛋——富含优质蛋白,手术前后增加1-2个/天,有助于恢复。
  • 术前保持积极心态
    适度放松、充足睡眠能帮助身体更好应对麻醉。在家属陪伴和医护指导下,坦然准备,减少紧张反而有利恢复。
  • 合理锻炼,增强体力
    适当做些简单活动(如散步、慢走),减少长期卧床对心肺功能和代谢的影响。
    早餐多喝牛奶、有氧运动后多补充水果,有研究发现术前适当锻炼提高术后耐受力(Carli, F., et al., 2018)。
  • 及时与医生沟通身体变化
    比如近期有咳嗽、发烧、胸闷等情况,应如实反映,避免术中发生意外。
  • 遵医嘱停药/继续用药
    医生会告知术前哪些药需要停(如某些降压药),遵循医嘱才是最安全做法。

最后,手术并不可怕。每个人的麻醉体验都不同,只要多配合医护、提前准备好身体,大多数麻醉和手术风险都是可控的。医学发展至今,安全性和舒适度都比想象中高,只需把担心告诉医生,一起跨过去即可。

参考文献

  • Vincent, J. L., & Singer, M. (2010). Critical care: advanc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The Lancet, 376(9749), 1354-1361.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0)61314-8
  • Carli, F., Scheede-Bergdahl, C., Feldman, L., & Leang, Y. (2018). Prehabilitation to enhanc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for an octogenarian following robotic-assisted laparoscopic surgery. Canadian Journal of Anaesthesia, 65(5), 628-629. https://doi.org/10.1007/s12630-018-1092-5
  • Butterworth, J. F., Mackey, D. C., & Wasnick, J. D. (2017). Morgan & Mikhail’s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6th ed.). McGraw-Hil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