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了解乳腺癌,科学应对风险与治疗

  • 40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了解乳腺癌,科学应对风险与治疗封面图

了解乳腺癌,科学应对风险与治疗

01 什么是乳腺癌?🌱

说起来,日常生活中的乳腺癌就像某些时候家里的小家电突然出故障,你没注意时问题已悄悄积累一阵。乳腺癌是指发生在乳腺组织中的一种恶性肿瘤,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虽然医学上称之为“恶性”,但大多数时候这种异常变化悄悄进行,起初难以察觉。

其实,乳腺癌并不只是高龄女性的专属,年轻人也可能遇到。全球范围内,乳腺癌新发病例已超过其他类型的肿瘤(Sung et al., 2021)。不过,正因为发病率逐渐升高,了解乳腺癌已经成了每个家庭都绕不开的话题。掌握乳腺健康的基础知识,是早发现、早行动的第一步。

别等身体发出警告,提前关注乳腺健康更轻松。

02 乳腺癌有哪些典型症状?🔍

  1.  乳房可触及无痛肿块:许多女性第一次发现时,是在无意间摸到乳房内鼓起的小块。刚开始,这些肿块多半不疼,有点像衣服口袋里多了颗扣子。
  2.  乳头分泌物或异常:部分病例会出现单侧乳头分泌液体,颜色可能清澈,也可能带血。如果乳头突然内陷或表面改变,也要留心。
  3.  乳房皮肤改变:严重时皮肤像橙皮一样变粗糙,甚至出现红肿、溃疡。
  4.  腋下肿块:癌细胞可能转移到附近淋巴结,最明显就是腋窝摸到小肿块。

有位47岁的患者,术后因胸壁又摸到一处小硬块来复查,结果证实是复发。这类经历提醒,哪怕单侧乳房轻微发胀或者皮肤有不寻常的变化,都不应该当成“普通的小问题”。

发现乳房异常不要拖,如果有硬块、分泌物或皮肤发红,及早问诊总比担心好。

03 为什么会得乳腺癌?常见风险因素分析🧬

  • 1. 家族遗传: 有一等血亲(如母亲、姐妹)罹患乳腺癌,患病风险会升高。科学数据表明,BRCA1、BRCA2等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密切相关(Nelson et al., 2019)。
  • 2. 年龄增加: 年龄越大,乳腺细胞分裂的累积异常概率越高。绝大部分乳腺癌患者在40岁以后发病(DeSantis et al., 2019)。
  • 3. 激素水平变化: 比如初潮早、绝经晚、未生育或生育较晚、长期口服避孕药等,体内雌激素水平高的人,乳腺癌发病率也略高。
  • 4. 生活方式相关: 饮酒过量、肥胖、缺乏运动,会增加乳腺癌发生概率。肥胖女性尤其要关注,体内脂肪含量高会导致雌激素水平持续上升。

以上这些因素只是推高发病风险,并不代表有这些特点就必然会患病。因此,知道自己的风险,有针对性地定期检查尤其重要。

生活中没必要焦虑,但对高危因素保持关注,能帮我们早一步处理隐患。

04 检查乳腺癌要做哪些项目?🩺

如果察觉到乳房有不寻常的地方,专业检查就是关键一步。常规乳腺癌筛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 1. 乳房X线摄影(钼靶): 是早期发现乳腺病变的首选方式,能清晰显示肿块或钙化点,尤其适用于中老年女性。
  • 2. 乳腺超声: 对年轻女性或乳房腺体较致密的人更适用,可以判断肿块的性质。
  • 3. MRI检查: 用于疑难病例或判断复发,价格较高但对特殊类型肿瘤识别能力更强。
  • 4. 组织活检: 只有通过提取可疑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才能最终确诊是不是癌症。

这些检查流程听起来复杂,其实大部分操作都不痛苦,部分需要配合短暂忍耐。事实上,科研发现,定期X线筛查显著提升早诊率(Tabár et al., 2019),为后续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检查流程有疑问,直接找医生详细了解,避免不必要的担心浪费精力。

05 乳腺癌怎么治?有哪些主流方法?💊

  1.  手术治疗: 通常是大多数乳腺癌的首选。不只是全乳切除,早期患者可以选择保乳手术,效果也不错。
  2.  化疗: 通过药物全身杀灭残余的异常细胞。常规采用多种药物联合应用,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掉发等副作用。比如上文提到的47岁女性患者,复发后需要化疗联合辅助药物,应对身体应激反应。
  3.  放疗: 利用高能射线消灭局部癌细胞,多用于手术后巩固疗效。
  4.  内分泌治疗: 针对部分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通过药物抑制雌激素的作用。
  5.  靶向治疗: 特殊类型(如HER2阳性)可以用针对性药物,副作用通常更小。

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肿瘤类型都不一样,选择哪种方案 要综合分析。有时一种方法不够,还会联合使用。但即便是乳腺癌复发,也有多种手段可以帮忙延长无病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治疗过程中,遇到不适及时反馈医生,适合自己的方案往往需多次调整。

06 如何让乳腺健康保持得更好?日常管理实用方法🌼

  • 1. 合理膳食: 吃点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煮西兰花有益肠道蠕动)、蓝莓等含抗氧化物的水果,有研究表明,这类食物对乳腺健康有帮助。(Kruk, J. 2014)
  • 2. 适当锻炼: 每周安排3-5次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运动能改善内分泌与代谢,有助于降低乳腺癌风险(Friedenreich et al., 2016)。
  • 3. 维持健康体重: 关注体重变化,腰围突增要关注,减少脂肪堆积本身就是对乳腺的"好朋友"。
  • 4. 管理情绪压力: 保持规律作息,学会自我调节,朋友多聊聊,也能小范围降低激素波动对乳腺的影响。
  • 5. 定期体检: 40岁以上女性建议每1-2年乳腺X线摄影或超声筛查一次。发现问题越早,处理起来越省力。

实际上,健康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堆起来的,而是一点一滴积累。从日常饮食习惯到定期体检,都是守护乳腺健康“地基”。

健康管理和专业治疗一样重要,想把乳腺癌挡在门外,日常点滴才最不可忽视。

最后的话💡

乳腺癌是可以提前察觉、有效干预的常见肿瘤之一。很多女性对乳腺健康的重视程度,比去做一次常规体检还低;但一旦出现问题,往往后悔没有多花五分钟自查。正如前面案例所示,发现肿块及时处理、规范治疗是关键。科学饮食、规律锻炼、主动筛查,这几件小事,能够让乳腺健康多一份底气。面对乳腺健康,没有完美答案,但行动总是好过等待。

如果家里有女性成员到了40岁,或者有乳腺疾病家族史,不妨主动带她们到医院做个乳腺筛查。早点明白风险,生活更安心。

引用文献

  1.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 L., Laversanne, M., Soerjomataram, I., Jemal, A., & Bray, F. (2021).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1(3), 209-249.
  2. Nelson, H. D., Pappas, M., Zakher, B., & Mitchell, J. P. (2019). Risk factors for breast cancer for women aged 40 to 49 yea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70(7), 481-491.
  3. DeSantis, C. E., Ma, J., Gaudet, M. M., Newman, L. A., Miller, K. D., Sauer, A. G., Jemal, A., & Siegel, R. L. (2019). Breast cancer statistics, 2019.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9(6), 438-451.
  4. Tabár, L., Dean, P. B., Chen, T. H. H., Yen, A. M. F., Chen, S. L. S., Fann, J. C. Y., Chiu, S. Y. H., Ku, M. M. W., Wu, W. Y. Y., Hsu, C. Y., & others. (2019). The impact of mammography screening on the detection and fatality rate of breast cancer in women. Cancer, 125(24), 4426-4435.
  5. Kruk, J. (2014). Diet and lifestyle and cancer prevention.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15(17), 7091-7100.
  6. Friedenreich, C. M., Neilson, H. K., Farris, M. S., & Courneya, K. S. (2016).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outcomes: a precision medicine approach. Nature Reviews Cancer, 16(11), 748-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