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领域的应用:保障手术安全与患者舒适

  • 39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领域的应用:保障手术安全与患者舒适封面图

麻醉领域的应用:保障手术安全与患者舒适

手术前夜,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惑:全麻到底安全不安全?手术麻醉会不会有后遗症?其实现代医学里的麻醉师,是手术室里默默守护的安心“伙伴”,他们让患者放心入眠,并尽量减少术中和术后的不适。 下面,从实际病例和日常经验出发,聊聊麻醉那些你关心却不一定了解的事。

01 麻醉到底有什么用?😷

很多人想到麻醉,脑海中浮现的是一针下去就“失去知觉”。其实,麻醉不仅仅是让你睡着,更像是在手术过程中搭建了一道屏障,让疼痛、紧张和不适远离你。

拿真实手术场景来说:胃癌根治、关节置换,还是剖腹产孩子呱呱坠地,背后都少不了麻醉师在默默守护。麻醉不仅帮患者隔绝痛感,还要保障在手术中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都稳稳当当。

其实麻醉的“厉害”,正是在于让患者心无旁骛地交托自己,也让医生能把手术专注做到最好。

02 动手术前,关于麻醉你需要配合这几步📝

  • 1. 主动告知病史和药物过敏: 比如你曾经用药后全身发痒,或身上装有心脏起搏器,一定不要闭口不谈。这些细节,其实直接影响麻醉方案的选择和安全性。
  • 2. 抽空给医生说清以往麻醉经历: 有些人对麻醉药反应敏感,术前说清楚,医生才有备无患。
  • 3. 保持空腹: 术前要求禁食禁水不是为难大家,而是防止麻醉后呕吐误吸。比如像那位67岁的胃癌患者,全麻前至少禁食6小时,禁饮2小时,是一点都不能省的步骤。
  • 4. 配合常规检查: 血压、心电图、凝血功能,都是麻醉医生判断能否手术的重要依据。缺一项不起眼的小改变,都有可能左右麻醉风险。

基本原则很简单:有什么情况,不怕小题大做,尽量跟医生说清楚。

03 手术台上的麻醉经历到底是怎样的?🔎

进入手术室后,麻醉医生不是“打一针就完事儿”,他们会全程监测你的呼吸、心跳、血压等生命体征。以那位67岁的胃癌患者为例,他接受的是全身麻醉,药物组合(如丙泊酚、瑞芬太尼)让意识丧失、肌肉放松,并保障手术时完全无痛,整个过程中监护设备量化指标。

如果手术过程复杂,麻醉医生会随时调整药物剂量,比如出现轻微血压波动,就用药调整;如果术中呼吸减慢,会增加吸氧。麻醉师有点像机场塔台,协调着身体各个“航班”的起降。

说起来,现代麻醉下大部分患者全程都不会有“难受、窒息、痛苦”的记忆,这就是麻醉专业的不断进步所在。

04 “睡醒”之后,恢复期会遇到些什么?💤

手术一结束,大多数病人会被送到麻醉恢复室——这里有护士和医生密切观察你的苏醒过程。比如上面那位67岁的患者,术后食欲正常,没有腹痛、发热,伤口愈合良好,当天恢复状态理想就能转回普通病房。有些人苏醒时感觉迷糊、恶心,这属于常见的短时反应,多半会自行缓解。

这期间可能还会监测心电、血氧等指标,确认呼吸道通畅无阻。如果术前患有慢性病,比如心动过缓、脑血栓病史,医生会更加仔细地观察有没有并发症发生,确保“醒得安全”。

一般几小时后,等待麻醉药物代谢差不多,人彻底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后,就回到普通病房或普通病床。这时,家属的关心和配合也很关键,帮助病人慢慢适应“术后第一天”。

05 麻醉有哪些实际风险?🤔

虽然现代麻醉安全性大大提高,仍旧有一些潜在风险值得关注。下面说几个临床上相对常见的情况:

  • 1. 过敏反应: 注射某些麻醉药物后引发皮疹、呼吸困难、低血压。
    研究数据显示,全麻下的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约为1/10,000 (Mertes, P.M. et al., 2016)。
  • 2. 呼吸抑制: 一旦用药过量、呼吸道不通畅,呼吸变慢甚至暂时停止,尤其老年人或本身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更容易发生。
  • 3. 术后恶心呕吐: 部分人苏醒后反胃想吐,这种现象临床上被称为“PONV”,虽然通常自行缓解,但对于术后恢复会有点小影响。
  • 4. 认知功能短暂下降: 一些年纪大的患者,比如有脑梗死、记忆力慢慢变差的人,在麻醉后可能会有短时的迷糊,但大多可逆。
  • 5. 稀少但严重的不良事件: 比如喉道痉挛、用药导致的心跳骤停等,尤其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风险略高,不过绝对发生率极低。

总体来说,正常体检合格、麻醉方案合理,绝大多数患者不会遇到严重并发症。

06 术后疼痛和不适该怎么管?🩹

很多人手术一结束,还有点头晕、嗓子发干,特别担心“疼到叫天天不应”。其实现在镇痛方案比以前科学多了。麻醉医生会根据你具体的手术类型、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计划,有时选择静脉镇痛泵,有时用口服止痛药物,有时候还会用区域阻滞麻醉(比如椎管内麻醉、小腿神经阻滞)。

以胃癌手术的患者为例,术后通过镇痛泵输入微量药物,帮助缓解伤口痛感,多数人在2-3天后明显减轻。恢复期注意补充营养蛋白(比如喝点高蛋白牛奶、鸡蛋或者富含蛋白的鱼肉),有利于伤口愈合。

如果出现持续性剧烈疼痛、呕吐不止或意识异常,一定要及时告知护士或医生,让他们帮你排查是否有罕见并发症等问题。手术后的舒适康复,真的离不开医患双方的交流和配合。

07 怎样降低麻醉风险?实用建议📒

  • 蛋白质丰富食物 + 帮助术后恢复、提升机体修复力 + 术前术后多吃豆制品、瘦肉、海鱼,鼓励分多次少量进餐。
  • 新鲜蔬菜水果 + 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改善免疫力 + 每天至少3-5种,多样化选择有好处。
  • 适当活动 + 能帮助小血管循环、减少术后静脉血栓发生 + 医生允许后,尽早下地活动,哪怕是床上小幅度运动也有益处。
  • 定期随访检查 + 能发现潜在并发症,早期干预 + 出院后2周、1个月按时复查,主动和医生沟通恢复情况。
  • 放松心态 + 减少手术和麻醉的紧张感 + 术前学点腹式呼吸,睡前可以听一会儿舒缓音乐。

其实,现代手术麻醉已经非常安全,但主动配合和良好生活习惯,依然可以让麻醉体验更加顺利。

如果本身患有高龄、心脏基础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务必要让麻醉医生提前知晓详情,制定最合适的麻醉方案。

每个人面对手术麻醉时都有疑虑,不过只要提前告知身体情况,遵医嘱备好身体,配合术中监护,这段经历往往也会变得没那么“难熬”。麻醉的安全感,其实就藏在每一次安心入睡和醒来后的顺利恢复里。

有关麻醉的问题,随时可以和专业团队聊聊,不必独自担心。希望这些内容帮你多一份了解、少一点焦虑,把健康安心地交到可信的医学伙伴手中。

参考文献

  • Mertes, P. M., et al. (2016). Reducing the risk of anaphylaxis during anesthesia: 2015 updated guidelines for clinical practice.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15(5), 741-755. https://doi.org/10.1093/bja/aew210
  • Apfelbaum, J.L., et al. (2012).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ostanesthetic Care: An Updated Repor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Anesthesiology, 118(2), 291-307. https://doi.org/10.1097/ALN.0b013e318274be4f
  • Harkouk, H., et al. (2020).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risk factors, incidence, and management. Current Opinion in Otolaryngology & Head and Neck Surgery, 28(4), 206-212.
  • Stee, E. Vander, et al. (2017). Perioperative Nutrition: 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to Optimizing Outcomes.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41(1), 45-56. https://doi.org/10.1007/s00268-016-3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