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移性疼痛的治疗新视野:核素治疗的前景与实践
01 生活中的骨转移性疼痛——常被忽视的小麻烦
很多人在跟家人聊天时,都会提到“最近后背有点疼”、“腿不舒服但也不算太影响走路”。其实,有些癌症患者正是从这种轻微的骨痛开始,日常活动受限、晚上翻身不舒服,或是弯腰时有些牵拉感。一位62岁的女性,平时最爱在晚饭后遛弯,但最近几周总觉得髋部偶尔酸胀,走路有点不自在。本以为是年纪大或者劳累,没想到后来查出有癌症骨转移。
骨转移带来的疼痛早期变化不大,很多人以为只是小磕小碰、旧伤作祟。但如果持续时间久,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就值得关注了。这种“小麻烦”不容易第一时间被发现,但一旦错过最佳干预机会,往往会让后续治疗变得更复杂。
02 疼痛的蔓延——骨转移带来的影响 📉
- 1. 疼痛持续加重: 有些患者一开始只是腰骶部时不时发酸,后来变成了全天无法摆脱的钝痛。像47岁的男性肺癌患者,最初只是晨起时腰部微酸,短短数月后夜间也疼,多次夜醒影响睡眠质量。
- 2. 活动能力减弱: 骨转移容易导致骨骼结构变脆弱,日常简单动作,如上下楼梯、翻身、提物都会变得困难。有研究指出,骨转移相关疼痛是导致癌症晚期卧床率升高的重要因素(Coleman, 2006)。
- 3. 心情受影响: 长期慢性疼痛常让人变得焦虑、心情低落,对治疗甚至生活质量都会有负面影响。
03 骨转移性疼痛的成因 —— 发生机制一览
简单来说,骨转移指的是癌细胞从原发部位(比如肺、乳腺等)借助血液流动到了骨骼,形成异常的新灶点。这些异常细胞喜欢“扎根”在骨髓里,新陈代谢异常,刺激骨质分解或增值,导致局部骨组织变得脆弱。
癌细胞在骨内扩散时,会释放一些生化物质,激活骨组织的感知神经,产生疼痛。同时,这些物质可能引发骨质破坏(溶骨)或增加骨质增生(成骨),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疼痛加剧。
| 因素 | 作用机制 | 表现特点 |
|---|---|---|
| 溶骨型骨转移 | 骨组织破坏、局部炎症加剧 | 疼痛呈持续状态,局部按压更不适 |
| 成骨型骨转移 | 异常新骨增生,刺激周围神经 | 活动时加重,多为钝痛 |
据统计,约有65-75%的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患者在晚期会出现骨转移(Coleman, 2001)。
04 核素治疗:原理拆解
说起核素治疗,许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放射性”三个字。核素疗法其实是一种精准输送的治疗方式。它就是将微量的放射性元素(如锶-89、镧-153等)注入体内,这些物质喜欢聚集在骨转移最活跃的地方,局部释放放射线,作用于异常细胞,从而起到减轻疼痛、减缓疾病发展的作用。
- 专一定位: 放射性核素进入血液后,会被骨转移灶“吸附”,治疗集中而有针对性。
- 缓解疼痛: 放疗后的骨痛缓解率高达60%-80%(Larson, 2016)。
- 副作用控制: 与传统化疗相比,通常不卡喉也不掉发,副作用轻一些,但偶尔会有短暂骨髓抑制。
05 核素治疗的临床应用与适用人群
近年来,核素治疗作为骨转移癌疼痛综合管理的一部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临床上,适合这类疗法的主要是骨骼转移多发、传统药物疗效不佳或副作用较重的患者。例如,一位55岁的男性前列腺癌患者,因多部位持续骨痛、难以忍受传统止痛药副作用,经选择锶-89核素治疗后,疼痛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升。
| 适用人群 | 应用场景 | 注意事项 |
|---|---|---|
| 骨转移广泛且多发 | 多部位疼痛无法局部放疗时 | 肾、肝功能良好,无严重骨髓抑制 |
| 对药物类止痛效果不佳 | 中重度骨痛反复发作 | 需评估感染、骨折等风险 |
数据显示,部分患者首次治疗后可获得疼痛缓解,国际上推荐对于多发性、弥漫性骨转移患者重点考虑核素治疗(Silva, 2018)。
06 核素治疗的优势与局限性——和传统方案的比较 🔬
- 优势:
- 可以一次性覆盖多处骨转移灶
- 无需频繁住院和复杂操作,减少家庭护理负担
- 部分患者能减少口服或注射止痛药的需求
- 局限性:
- 对仅有少数骨转移灶效果有限(单个局部灶适合局部放疗)
- 骨髓功能受损者、孕妇、育龄期女性不宜使用
- 有些人会在治疗后短期内出现骨痛短暂加重(反跳现象)
07 治疗决策:患者与医生的搭档关系
治疗骨转移性疼痛,选不选用核素治疗,不能一刀切。考虑的因素有基础疾病、骨骼受累范围、身体状况、既往药物使用副作用等。医生会根据目前的影像学检查(如全身骨显像)、抽血评估(特别是血常规、肝肾功能)做综合判断。
- 建议定期和主诊医生沟通现有治疗体验
- 不清楚方案细节时,主动咨询核素治疗相关风险和收益
- 如有新的不适,及早告知医护人员
08 未来展望与创新方向 🦾
近几年,核素治疗的研究持续升级。例如,钇-90、镭-223等新型放射性核素进入临床,部分靶向更加精准,对骨髓抑制副作用更低。一些已有的研究正探索如何将核素与免疫治疗、精准药物结合,进一步提升缓痛效果。
- 更智能的定位技术——希望能让放射性核素“只找异常部分”
- 新型微剂量核素研发——副作用显著降低
- 与其他靶向药协作,“个体化组合”治疗(Silva, 2018)
虽然核素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最佳选择始终是早期发现骨转移、科学管理疼痛。日常多和医生沟通,及时调整方案,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
🔎 参考文献
- Coleman, R.E. (2001). Metastatic bone disease: clinical features,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Cancer Treatment Reviews, 27(3), 165-176.
- Coleman, R.E. (2006). Clinical features of metastatic bone disease and risk of skeletal morbidity.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12(20), 6243s-6249s.
- Larson, S.M., Carrasquillo, J.A., & McGuffin, M. (2016). Radiopharmaceuticals for palliative treatment of bone pain. I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Nuclear Medicine (5th ed.). Elsevier.
- Silva, J.P., et al. (2018). Radionuclide therapy in metastatic bone pain: where do we stand? 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 45(1), 36-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