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血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揭秘
0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什么?
工作之余散步时,脚突然觉得累,走一小会儿就酸胀,这可不只是简单的“走累了”。其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英文名: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简称PAD)作为一种慢性“交通障碍”,它悄悄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腿部健康。
通常,动脉硬化指的是血管壁逐渐变厚变硬,血管像堵车的马路,血流不畅。有些人刚开始只是偶尔有点不适,等到腿部持续疼痛、发冷,甚至皮肤颜色变化,才开始在意,这时候,疾病往往已经不是早期。
02. 这些信号需要留心:从轻微到明显的症状变化
| 症状阶段 | 日常体验 |
|---|---|
| 早期 | 走路时偶尔腿部发酸,无明显影响日常生活。 |
| 进展期 | 行走几百米腿就胀痛,稍微休息后才缓解。 |
| 严重期 | 即使静坐或晚上腿也会痛,皮肤变凉,颜色变暗。 |
| 并发症 | 局部溃疡、脱皮、伤口难愈合。 |
有位69岁的阿姨在逛超市时,发现自己每隔一小段总想找地方坐下歇一歇,后来夜间小腿越来越冷,才发现是血管慢慢堵上了。
这提醒我们,长期无故的腿部不适不要忽略,但凡有变化,及时看医生。
03. 如何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 病史追问:医生会询问腿部疼痛的具体时间、是否与运动相关、是否夜间加重等。
- 体格检查: 脚背、踝部或腿部动脉搏动是否正常,皮肤温度是否下降?这些细节能发现血流异常。
- 无创影像学检查: 动脉超声 能看到血流速度异常部位;CT血管成像 则清楚显示血管堵塞的具体情况。
- 踝肱指数(ABI)测量:将脚踝和手臂的血压做对比,血压差异越大,动脉堵塞越明显(Hiatt et al., 2015)。
04. 为什么会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 年龄因素:动脉硬化的概率会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加(Selvin & Erlinger, 2004)。
- 长期抽烟:烟草里的有害物质容易损伤血管内皮,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 高血脂/高血压:血脂和血压控制不好,容易让血管“积灰”,加快硬化进程。
- 糖尿病:长期高血糖让血管变脆、弹性变差,堵塞风险比常人高两倍以上。
- 家族遗传:直系亲属有早发心血管疾病,自己发生PAD的机会也会增加。
- 缺乏运动:久坐、缺乏锻炼,腿部血液循环慢慢变差,也是重要因素。
05. 传统治疗方法有哪些局限?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保守治疗,常用的方案包括口服药物、改善血液循环、控制三高和定期活动下肢,比如适当散步和抬高双腿。 不过,病情进展严重的人光靠这些办法,既难以彻底恢复血管通畅,疼痛也反复发作,很容易耽误最佳干预时机。
06. 导管介入治疗:让血流“畅通无阻”
| 方式 | 操作简述 | 适合人群 |
|---|---|---|
| 球囊扩张术 | 用细小导管放入阻塞血管,然后充气球囊让血管重新“鼓起来”。 | 单纯短段血管狭窄 |
| 支架置入 | 在打开的血管内放入微型金属支架,防止再堵塞。 | 血管反复闭塞或狭窄段较长 |
| 取栓/溶栓术 | 用“吸管”把血栓吸出或用药物局部溶解。 | 急性血栓堵塞 |
这样微创的介入疗法,病人通常第二天就能下地,有的甚至住院三天左右就回家了。草根比喻下,可以把原本堵住的血管“像抢修水管一样快速排堵”,但对患者身体损伤很小。
07. 导管介入治疗的利与弊
- 创伤小,恢复快,住院天数大幅缩短
- 术后疼痛轻微,局部并发症风险低
- 适合高龄、基础病多的患者
- 局部血肿或出血概率增加,需要术医密切监测
- 血管再狭窄、支架移位、感染等少见但不能忽视的问题
- 部分病人可能术后血管恢复不彻底,仍需长期跟踪
08. 未来趋势及实用预防建议
伴随介入器械的升级和新型药物涂层支架的诞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式也在持续进步。 但与其“亡羊补牢”,更值得放在日常里的,是日常养护血管的小习惯。
- 🥗 橄榄油 + 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可改善血脂整体水平 + 拌凉菜、日常烹饪用油
- 🍠 燕麦 + 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有助于减少胆固醇沉积 + 早餐代替部分精白米面
- 🫛 鱼肉(优选深海鱼) + 含丰富ω-3脂肪酸,有益血管弹性 + 建议每周2次
- 🍎 新鲜水果蔬菜 + 富含抗氧化成分,净化血管环境 + 每日餐桌搭配多样
一旦发现双腿持续寒冷、颜色加深或者夜间出现疼痛,就建议及时到血管外科就医,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09. 科学参考文献 (APA格式)
- Criqui, V. J., Langer, R. D., Fronek, A., Feigelson, H. S., Klauber, M. R., McCann, T. J., & Browner, D. (2001). Mortality over a period of 10 years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34(14), 912-918.
- Selvin, E., & Erlinger, T. P. (2004). 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1999–2000. Circulation, 110(6), 738-743.
- Hiatt, W. R., Armstrong, E. J., & Larson, C. J. (2015).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A Review. JAMA, 314(19), 2086–2094.
日常注意血管健康,有症状及时就医,才是应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最有效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