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关键知识与有效应对策略
生活中,胃部偶尔不太舒服,人们总归会归咎于饮食不规律、压力大,或者睡得少。但你有没有想过,一些表面看似普通的小变化,也许藏着身体的“预警信号”?相比猛然袭来的大问题,胃癌往往表现得格外低调。今天,我们就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有关胃癌的重要知识理一遍,帮助你看懂身体的“暗号”。
01 什么是胃癌?恶性肿瘤的隐秘之路 🧬
胃癌说白了,就是胃内出现了异常增生的细胞,形成肿瘤,并且具备侵袭和转移能力。一开始,这些细胞可能只是在胃的内层悄悄活动,慢慢增长,逐步渗入更深层组织。一旦越界,癌细胞可以沿着淋巴、血液,甚至腹腔扩散到身体其他地方。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年全球新增胃癌患者超过100万例。胃癌的高发区主要集中在东亚,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Smyth et al., 2020)。由于早期症状隐匿,许多人在确诊时已经进入中晚期,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顺便提一句,胃癌在临床中不仅类型多样,进展速度、治疗方式也因个体差异而异。即使属于同一种癌症,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对治疗的反应也可能完全不一样。
02 胃癌的明显症状有哪些?身体发出的“警报” 🚨
- 持续的腹部不适或疼痛:和偶尔的消化不良不同,胃癌引发的腹部不适通常较为持久,并且可能越来越明显。生活中,如果饭后经常感觉到胀痛,而且持续几周,建议及时向消化科医生咨询。
- 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某些朋友最近没调整运动,也没控制饮食,却出现了体重下降,这时候要警惕。有调查显示,胃癌患者体重在发病初期就可能缓慢减轻,并伴有疲乏感。
- 黑色大便(柏油样便):有的人发现大便颜色发黑,形状像柏油,这种情况往往说明胃部有出血。胃癌出血时血液经过胃酸作用,会变为黑色,排便时体现出来。
- 反复、持续呕吐:普通的胃炎或食物中毒多为短暂性呕吐,但胃癌导致的呕吐往往反复出现,严重时可能伴有呕吐物中带血。
这里举个例子:有位成年男性被查出胃体恶性肿瘤(IV期),最初表现为腹胀、体重下降。后来出现了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个经历提醒我们,一旦出现上述明显症状,不能光靠拖延或者自我安慰,要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03 为什么会得胃癌?探究致病机制 🕵️♂️
- 幽门螺杆菌感染:这种细菌可以定植在胃内,长期“打扰”胃部环境。多年下来,它会引发慢性炎症,让胃的保护屏障越来越薄弱,甚至逐渐诱发癌变。有研究指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全球胃癌发生的最大可控风险因素(Plummer et al., 2015)。
- 慢性萎缩性胃炎:说起来,慢性胃炎其实是一种常见病。不过如果病程过长,胃黏膜细胞发生结构性改变、腺体减少,这样的环境更容易出现“不正常”的细胞增生,为后续的癌变埋下隐患。
- 年龄和遗传:胃癌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显著上升,60岁以后发病风险较高。家族中有人曾患胃癌,亲属的风险也会增加。
- 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长期抽烟、饮酒、熬夜等,这些都会让胃黏膜反复受损,使本就脆弱的胃更容易出现难以察觉的问题。
实际上,胃癌还受到多种环境和饮食因素的影响,比如超加工食品摄入较多、盐和烟熏食品习惯等,这些都会增加胃癌风险。不过在本节,我们只聚焦“为什么会得胃癌”,避免与防治部分内容重复。
医学文献也指出,胃癌与不同地区的饮食差异有关(Karimi et al., 2014)。所以,想要降低风险,日常生活的调节同样不可忽视。
04 如何确诊胃癌?常见诊断方法一览 🔬
- 胃镜检查:这种检查就像给胃部做了一次“现场直击”,医生通过内镜观察胃内的具体情况。大多数人会担心胃镜不舒服,其实随着现在的无痛技术,整个流程变得越来越人性化。
- 胃组织活检:如果在胃镜检查中发现可疑区域,医生会取一小块组织送去化验,看看是否有癌变或者“不太正常”的细胞增生。这个步骤可以说是诊断胃癌的“最终确认”环节(Miller et al., 2016)。
-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等,可辅助评估身体整体状况,但不能单独用来确诊胃癌。
- 影像学检查:如果怀疑癌症可能已扩散,医师还会用CT或MRI等影像学方法,确定肿瘤有无转移、涉及哪些区域。
说起来,胃镜+活检的检查模式能够及时识别早期的癌症病变,为治疗争取宝贵时间。如果有家族史、年龄偏大或是出现持续性胃部症状的人,建议和医生讨论是否需要此类筛查。
05 胃癌都怎么治?科学选择治疗方案 💉
- 外科手术:适合局限期早期胃癌,手术切除肿瘤是目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部分病人需要切除部分或整个胃,还可能要清扫附近淋巴结。
- 化疗与放疗:对中晚期患者或者手术后有高复发风险的患者,化疗有助于清除残留的异常细胞,提升生存率。放疗有助于控制局部肿瘤进展。
- 靶向和免疫治疗:针对部分特殊分子型或晚期病人,联合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愈发普及。研究表明,合理的多学科治疗模式可以大幅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Ajani et al., 2023)。
医生通常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具体分期、身体状况,为患者量身制定治疗计划。举例说,前文提到的那位成年男性患者,在被诊断为IV期(伴淋巴结转移)后,采取了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并在住院期间进行了多项实验室检查。出院后按照医嘱定期复查,这体现了当前多学科合作治疗的重要性。
再补充一点,有数据显示,及时发现和科学治疗能显著改善胃癌的生存机会。早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60%以上(Rawla & Barsouk, 2019),因此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非常关键。
06 日常怎么吃?哪些习惯有助于预防胃癌 🥗
- 新鲜蔬果:绿叶蔬菜(如菠菜、油麦菜)和新鲜水果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有助于保护胃黏膜,建议每天保持多样化摄入。
- 充足蛋白质:优质蛋白如鸡肉、鱼、豆腐、鸡蛋既可以维持胃组织修复,又能增强身体整体耐受力。每餐不妨搭配一份蛋白质食物。
- 适量全谷物:燕麦、糙米、小米等粗粮富含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调节肠胃环境。可以把白米饭部分替换成杂粮米饭,减少单一主食。
- 合理作息:睡眠充足、少熬夜,对胃部修复自我调节也有好处。长期昼夜颠倒,胃的修复机制容易紊乱。
- 定期体检:医学界推荐,40岁以后或有胃病家族史的人,可以每两年做一次胃部检查(胃镜)。发现轻微异常,也能早发现早处理。
- 适度锻炼:每周保持3-5次快步走、慢跑、游泳这些中等强度运动,不光能帮助消化,还能增强免疫力。运动不必高强度,重在持续。
想预防胃癌,最好的办法是把新鲜蔬菜、水果、蛋白质食物轮换吃,运动和作息养成好习惯。如果发现胃部反复不适,建议选择有专科资质的医院及时咨询。
07 最后说几句
胃癌远比想象中普遍,但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和定期体检,很多风险其实是可以主动降低的。平时多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胃部健康,如果出现持续不适,就别拖延,早点和专业医生沟通。健康管理不分年龄早晚,从点滴做起,总有用得上的那一天。
参考文献
- Smyth, E. C., Nilsson, M., Grabsch, H. I., van Grieken, N. C., & Lordick, F. (2020). Gastric cancer. Lancet, 396(10251), 635-648.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1288-5
- Plummer, M., Franceschi, S., Vignat, J., Forman, D., & de Martel, C. (2015). Global burden of gastric cancer attributable to Helicobacter pylor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136(2), 487–490. https://doi.org/10.1002/ijc.28999
- Karimi, P., Islami, F., Anandasabapathy, S., Freedman, N. D., & Kamangar, F. (2014). Gastric cancer: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screening, and prevention.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23(5), 700–713. https://doi.org/10.1158/1055-9965.EPI-13-1057
- Miller, K. D., Nogueira, L., Mariotto, A. B., Rowland, J. H., Yabroff, K. R., Alfano, C. M., ... & Siegel, R. L. (2016). Cancer treatment and survivorship statistics, 2016.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6(4), 271-289. https://doi.org/10.3322/caac.21349
- Ajani, J. A., Lee, J., Sano, T., Janjigian, Y. Y., Fan, D., & Song, S. (2023). Gastric adenocarcinoma.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9(1), 21. https://doi.org/10.1038/s41572-023-00447-z
- Rawla, P., & Barsouk, A. (2019). Epidemiology of gastric cancer: global trends,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Przeglad Gastroenterologiczny, 14(1), 26–38. https://doi.org/10.5114/pg.2018.8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