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脑卒中:突如其来的危险与应对之道

  • 12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脑卒中:突如其来的危险与应对之道封面图

脑卒中:突如其来的危险与应对之道

01 早期小信号,易被忽视的脑卒中“敲门声”

一次下楼时不小心绊了一下,本以为只是没睡好。其实这样的小意外有时不只是粗心。 脑卒中来临前,身体会有一些轻微变化。

  • 偶尔一侧手指发麻,感觉拿东西不够稳
  • 短暂出现字词记不清,过后又好转
  • 眼前偶尔发黑,看东西有点模糊
💡 小提醒:这些信号持续几分钟就消失,常被当成小问题忽略,但如果反复出现,最好和家人提一声,多留心。

02 明显症状:突然出现的异常一定要警觉

和朋友吃饭时,一位63岁的王先生突然说话含糊,嘴角下垂,还拿不住筷子。大家急忙送他去医院,后来确诊脑卒中。 这种急性变化常常毫无征兆,非常典型。

表现简单描述
面部单侧面瘫、嘴角歪
肢体一侧手臂或腿无法抬起,甚至瘫痪
言语语音含糊,无法表达想法
视力双眼之一突然看不见或视物重影
头晕/呕吐尤其是晕到无法站立
⚠️ 别忽视:持续出现这些严重症状,尤其是突然之间发生,无论多晚,都要立刻拨打120就医。

03 脑卒中的发生机制:大脑“交通”被干扰

脑卒中其实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缺血性脑卒中”,就像一条重要道路被堵住,脑细胞得不到氧气。第二类是“出血性脑卒中”,相当于主要管道突然破裂,血液流进大脑组织。

  • 缺血型(最常见):血管被血栓堵塞,导致脑区氧气断供。研究显示,约70%-80%的脑卒中属于此类 [1]
  • 出血型:脑血管壁破裂,血液渗入脑组织,破坏神经细胞。
🧠 实际意义:机制不同,急救措施和治疗手段也有很大差异。

04 脑卒中的风险因素:这些习惯影响大脑健康

常见因素与脑卒中的关系
高血压 血管壁长期受压变脆,容易堵塞或破裂
糖尿病 血液里糖分高,损伤脑血管内壁
吸烟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导致血管收缩、易形成血栓
心律失常(如房颤) 心脏泵血变慢,血液容易在心脏内形成血块,流到脑部引发卒中
年龄增长 血管老化弹性差,中老年人风险明显增加
遗传因素 有家族史的人风险更高

少年时不在意,年长后才发现有高血压的刘阿姨,后来因为突然口齿不清被诊断为脑卒中。分析发现,持久的高血压就是重要诱因。

📊 说起来,有研究指出,血压每上升10mmHg,脑卒中风险就会增加约25% [2]

05 紧急应对:抓住“黄金3小时”

很多人以为脑卒中没关系,过一会儿就好,可惜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 其实医生强调,脑卒中后的前3小时是救治的“黄金期”。

发生后该怎么做?
第一步:马上拨打120,准确描述症状(例如面瘫、言语障碍、肢体无力)
第二步:让患者平躺,头侧歪防呕吐吸入,松开衣扣保持呼吸通畅,不强行灌水进食
第三步:准备相关信息如近期用药、既往疾病、发病时间,交给医护人员
别等症状消失:即使状态好转也应该紧急送医,否则可能错过溶栓等关键治疗时机。

06 预防与管理:让健康成为日常

健康举措具体建议
均衡饮食
  • 全谷物:富含纤维,帮助控制血糖血脂。
    每日主食可一半以上为杂粮(燕麦、玉米、小米等)
  • 新鲜蔬果:提供钾和抗氧化物,有益血管弹性。
    每餐搭配两个颜色的蔬菜
  • 坚果(如核桃、杏仁):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助心脑血管健康。
    一周3-5次,每次一小把
定期运动
  • 慢走、骑行、游泳都适合,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建议早上或傍晚活动,避免高温时段
慢病管理
  • 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人群保持按时服药
  • 定期复查,关注血压、血糖、血脂达标
主动健康检测
  • 40岁后建议每年查血压、血糖和血脂
  • 心律异常者建议随身携带相关药物,发作时应告知身边亲友
🥦 TIPS:维持规律作息、不熬夜,对脑健康同样有好处。
🏥 如果突然出现上述急性症状,第一反应应是去综合性医院急诊,切勿自行前往小诊所或使用偏方。

07 结语:及早识别,平稳应对,更安心

脑卒中之所以危险,在于它总是悄无声息地靠近,大多时候让人猝不及防。但其实,许多前兆和危险因素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关。保持健康饮食、定期运动和必要体检,都会让风险大大降低。偶尔身体“发出小信号”,别嫌麻烦,主动求医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 和家人朋友多交流健康知识,有疑问及时就医,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自我守护。

参考文献

  1. Mélo, T. P., & Ferro, J. M. (2019).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Handbook of Clinical Neurology, 164, 195-217. https://doi.org/10.1016/B978-0-444-63849-6.00012-1
  2. Lewington, S., Clarke, R., Qizilbash, N., Peto, R., & Collins, R. (2002). Age-specific relevance of usual blood pressure to vascular mortality: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or one million adults in 61 prospective studies. Lancet, 360(9349), 1903-1913.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02)11911-8
  3. Benjamin, E. J., Virani, S. S., Callaway, C. W., et al. (2018).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8 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137(12), e67–e492. https://doi.org/10.1161/CIR.000000000000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