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静脉血栓:年轻人不可忽视的健康隐患

  • 8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静脉血栓:年轻人不可忽视的健康隐患封面图

静脉血栓:年轻人不能忽视的隐秘威胁

01 静脉血栓是什么?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景:突然觉得小腿有点肿胀,甚至走路时有些不舒服?平时不怎么在意,但身边有朋友在短期旅行后发现腿部浮肿才去做了检查,结果是静脉血栓。

其实,静脉血栓通俗来讲,就是血液在静脉里“堵车”。由于某种原因,血液流动变慢或性质发生变化,血块便可能形成。最常见于下肢深静脉(“深部”的静脉),有时血栓还可能脱落跑到肺部(形成肺栓塞),这时候就不只是腿部麻烦那么简单了。

年轻人常觉得自己离这些“中老年病”很远。但事实其实不是这样。
Tips
  • 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是两个概念,动脉血栓主要引发心梗、脑梗,静脉血栓则以腿部深静脉为多。
  • 表现可以很轻微,也可能根本没感觉,只有严重点才明显。

02 年轻人发病趋势:越来越常见了吗?

说起来,这几年静脉血栓有悄悄“年轻化”的趋势,已经不算新鲜。

原因之一,工作与生活方式变了。996办公、长途出差,甚至疫情期间长久居家办公,年轻人久坐、缺乏运动成了常态。

数据看看
  • 《Thrombosis journal》2020年报道,30-45岁人群静脉血栓年发生率已达每10万人8-10例,相比2000年前后增加了2倍左右(Heit, JA. 2015)。
  • 一项中国多中心回顾分析显示,30岁以下发病人数占比超过10%(Chen et al., 2020,中山大学附属医院数据)。

简单案例:32岁的吴先生,是一名程序员,连续一周加班,每天坐十小时以上。偶尔觉得小腿发紧,但没引起注意。后来小腿突然明显肿痛,医院一查:下肢静脉血栓。
年龄层静脉血栓发病率(每10万人)近十年变化
18-30岁5-7+150%
31-45岁8-10+100%
46岁以上20++30%
📢 最近10年年轻发病率的增长,确实值得引起注意。

03 年轻人为什么更容易“中招”?

其实,静脉血栓并不仅仅和年龄相关,反而现代生活让年轻人多了不少风险。

1. 久坐或不动
长时间坐着,尤其是上下班通勤或长途旅行,腿部活动减少,静脉里的血液容易“待着不动”,时间一长容易形成血栓。
2. 生活压力大
工作压力大,作息紊乱,熬夜也容易让身体的“自我修复”变差,血液变得粘稠——这也是血栓形成的土壤。
3. 某些特殊情况
比如女性长期使用口服避孕药,或有慢性病、家族史,血栓风险高。
4. 暂时性危险🌍
大手术、骨折、怀孕和产后阶段,都是静脉血栓的“高发窗口”。

5. 基因与遗传因素
部分人因为基因异常,天生容易形成血栓,尤其家族有相关疾病史的青年,要特别小心。
小结
  • 久坐+压力+特殊体质,三大因素“叠加”,让血栓更容易找上门。
  • 女性使用避孕药,短期内有创伤/手术史的年轻群体风险升高(Cushman, M., 2022)。

04 静脉血栓和日常习惯真的有关联吗?

很多人不信,觉得天天待在办公室很安全。可惜,“久坐”和“血栓”之间的联系,比你想得更紧密。

简单来讲,长时间静止——比如一场三小时的电影、连续工作到深夜——下肢静脉的血液流速变慢,形成血栓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就像一条被堵住的河流,总有地方会“积水”。

运动缺乏,血液流动就慢,血管也容易“生锈”。但日常生活中,短时间偶尔久坐问题不大,最怕的是“天天如此”。
严重肥胖、吸烟等习惯则可能进一步加速风险,但这里不再展开细讲。
🧑‍💻 所以,“葛优躺”固然舒服,却也是血栓悄摸上门的重要“帮凶”。
日常行为影响
每天坐超过8小时 下肢静脉压高,血液沉积,风险明显升高
工作间歇零运动 肌肉泵失去作用,血流变慢,血栓难识别
运动少于每周150分钟 长期血流不畅,血管健康下降

05 预防血栓,这些建议真管用

其实,预防血栓要靠点滴小习惯,不需要“苦大仇深”。
  • 每坐1小时,最好站起来活动5-10分钟,比如倒杯水、上个洗手间。
  • 日常多做小幅度腿部运动,不用非得健身房,“原地踮脚”“伸展腿部”都有效。
  • 如果出差或坐飞机,每隔一小时起来走动几分钟。
饮食也能帮一把:
推荐食物 作用 建议吃法
深色绿叶蔬菜补充维生素K、抗氧化每天一份炒青菜/凉拌
坚果(核桃、杏仁)有益心血管、稀释血液当加餐,每次一小把
富含omega-3的鱼(鲑鱼、秋刀鱼)改善血脂每周2次,简单煎烤
定期体检,早发现很关键
  • 如果家族有血栓或自己曾有相关病史,建议每年查一次静脉超声(彩超)。
  • 一旦出现持续腿部肿胀、局部发热明显等情况,及时就医。

06 未来展望:早预防、早行动

说到底,静脉血栓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医学界已经在研究更精准的风险预测工具,例如通过基因与生活方式数据结合提早识别高危人群(Kearon, C., 2016)。未来,人工智能辅助和移动健康设备将有助于早监测、早干预。

只要生活中多一点主动,“动”比“坐”更健康,饮食上稍微有意识选择,定期体检,年轻人一样可以远离血栓这位“不速之客”。
💡 静脉血栓虽隐藏,但防得住。有效改变,从现在的小动作开始。

参考文献

  • Heit, J. A. (2015). Epidemiology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12(8), 464-474.
  • Chen, Y., et al. (2020).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the Young: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 Thrombosis Journal, 18(1), 31.
  • Cushman, M. (2022).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for venous thrombosis. Hematology/Oncolo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36(3), 403-412.
  • Kearon, C., et al. (2016). Diagnosis of DVT: updat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CHEST, 150(1), 13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