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哮喘与慢阻肺:深入了解两种呼吸道疾病的异同与管理

  • 12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哮喘与慢阻肺:深入了解两种呼吸道疾病的异同与管理封面图

哮喘与慢阻肺:两种呼吸道疾病的辩证思考

01 简单搞懂哮喘和慢阻肺

傍晚时分,在小区散步时,总能看到有人咳两声或停下来喘口气。有人年纪轻轻,就被“哮喘”找上门;也有老人常拿着吸入器,被医生提醒“慢阻肺得管住”。这两种呼吸道疾病,名字容易混淆,症状有点像,但其实背后大不相同。

🤧 哮喘: 主要是气道变得非常敏感,遇到刺激容易收缩、发炎,多见于年轻人和儿童。
🫁 慢阻肺(COPD): 通常是因为气道长期受损,比如吸烟、空气污染,更常见于中老年人。

其实,不管是哪一种,呼吸都可能受到影响。但哮喘有一定“回旋余地”,发作时严重,不发作时往往像没事人;慢阻肺则是慢慢加重,呼吸困难可能越来越常见。

02 病因和诱发因素的不同点

哮喘 慢阻肺
主要原因 多数与过敏、遗传体质有关。家人有哮喘、花粉过敏的风险更高。
例:一位12岁的男孩,每逢春天花粉多的时候,总是咳嗽、呼吸困难,检查后被诊断为哮喘。
气道、肺泡因长期暴露于有害颗粒而受损,最常见诱因是吸烟。空气污染和职业粉尘也是“罪魁祸首”。
例:一位54岁的老工人,吸烟超过30年,冬天容易咳嗽、出门走几步就喘,最终诊断为慢阻肺。
常见诱发因素 花粉、尘螨、动物毛发、冷空气、剧烈运动 烟雾、空气里的粉尘、反复呼吸道感染
起病年龄 多见于儿童与青年 多见于40岁以上成年人
💡 提醒:有家族史的少年,遇到环境过敏源要格外小心;长期吸烟的中年朋友更要提防慢阻肺。

03 临床表现上的区别

先说“隐形”症状(轻度/早期)

  • 哮喘:有些时候,仅仅是偶尔咳嗽,夜里或晨起会觉得胸口紧,短暂气短,很容易被忽视。
  • 慢阻肺:刚开始只是早晨起床时咳痰,或者在爬楼梯后稍微有点喘不动,但不发作时和平常没什么两样。

再看“明显”症状(中重度/长期)

  • 哮喘:反复发作性喘息、持续性的胸闷或憋气,尤其运动后或遇到诱因刺激。
  • 慢阻肺:慢慢发展成常年喘不过气,走路稍快就大口喘气,甚至坐着休息也觉胸闷。
👀 小结:哮喘常突发,发作时像是暴风雨,平时安静;慢阻肺则像“温水煮青蛙”,一直慢慢加重。

04 如何区分和确诊?

  • 肺功能检测:最重要的基础检查。哮喘患者气流受限可逆,慢阻肺则不可逆。
  • 支气管激发和舒张试验:通过药物测试气道对刺激物的反应,哮喘通常改变量大。
  • 影像学(胸片/CT):慢阻肺常见肺气肿和气道壁增厚,哮喘患者影像改变相对较轻。
  • 血液和呼吸道过敏原检查:哮喘患者有时能检测到明确的过敏源。
🏥 小建议:呼吸不畅时不要自行判断,定期做肺功能检测,特别是40岁以后或有过敏史的人,发现异常及时到呼吸科咨询。

05 治疗及管理方式有何不同?

哮喘的管理

  • 首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能有效减轻气道炎症。
  • 必要时联合长效支气管扩张剂(LABA):增加扩张气道的作用。
  • 避免诱发因素,比如花粉季节要多留意、及时用药。
  • 特定患者可用抗过敏药物或生物制剂。

慢阻肺的治疗

  • 吸入型长效支气管扩张剂为主:改善慢性气流受限。
  • 有时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但效果不如哮喘显著。
  • 氧疗、康复训练:后期尤其重要,可以帮助缓解慢性缺氧。
  • 必要时疫苗预防流感或肺炎,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
🔄 区别:哮喘更注重控制和预防发作,慢阻肺则是尽量减慢进展、维持目前状态。

06 调整生活习惯,主动预防

✔️ 呼吸道健康5条建议
  1.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 补充抗氧化成分,有助于维持气道上皮完整。
    如:每天1个橙子(提供维生素C),对呼吸道黏膜修复很有帮助。
  2. 长期适量运动 – 呼吸操、游泳有利于增强肺活量。
    建议每周3次慢跑或快走,每次30分钟。
  3. 室内保持清洁 – 定期通风、使用吸尘器,防止尘螨、花粉进入室内环境。
  4. 天气变化及时添减衣物 – 忽冷忽热容易诱发气道反应。
  5. 出现反复咳嗽或气喘及时就诊 – 早诊断、早干预效果最好。
📝 特别提醒:有既往哮喘个人史或慢阻肺家族史,不妨每年做一次肺功能评估。家中老人唐突出现慢性咳嗽,别拖着,早点查明原因。
推荐食物 主要功效 使用建议
橙子 促进呼吸道上皮修复 每天一个
胡萝卜 含β-胡萝卜素,保护气道 生吃或炖煮均可
海鱼 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减少炎症 每周2-3次为宜

07 小结和行动建议

不管你现在是偶尔咳嗽的年轻人,还是已经觉察到呼吸有阻力的长者,都值得对这些疾病多一点了解。哮喘、慢阻肺既有联系,更有很大不同,早认知、早干预,很多不适是可以减轻甚至避免的。看病时记得详细描述症状和家族情况,定期做检查,不要怕麻烦。其实呼吸的顺畅,有时就差一个小习惯的调整。

主要参考文献

  •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 (2023).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www.ginasthma.org
  • Vogelmeier, C. F., Criner, G. J., Martinez, F. J., et al. (2017).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2017 Report.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5(5), 557–582.
  • Bel, E. H. (2020). Clinical phenotypes of asthma. Current Opinion in Pulmonary Medicine, 26(1), 13-18.
  • Celli, B. R., & Wedzicha, J. A. (2019). Update on clinical aspect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1(13), 1257-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