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解密糖尿病与空腹血糖:你的健康无小事

  • 4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解密糖尿病与空腹血糖:你的健康无小事封面图

解密糖尿病与空腹血糖:你的健康无小事

01 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些小变化?

有时候,身边的人会在早上醒来时发现口特别干,但喝了几口水后又恢复正常,还有人会觉得夜里容易醒,却当成“年纪大了”。其实这些不起眼的小细节,可能正和血糖水平息息相关。如果你偶尔突然感到容易疲倦,睡眠质量也大不如前,也别太快归结于工作压力或年纪——这些小变化也许是身体在默默提示你,需要关注自己的血糖。

💡 别忽视日常的微小不适,有时候小变化才是健康的“风向标”。

02 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它们到底是什么?

  • 糖尿病:简单来讲,就是体内“调节血糖的小卫士”胰岛功能出了问题,血糖水平异常升高。高血糖持续,容易影响全身器官(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2)。
  • 空腹血糖:指的是清晨空腹8小时左右时,抽血测得的血糖值。它是发现血糖异常最常用的指标之一。
  • 标准是什么?
    状态 空腹血糖值(mmol/L)
    正常 3.9 - 6.1
    糖尿病前期 6.1 - 7.0
    糖尿病 ≥ 7.0
📌 在正规医疗机构做一次空腹血糖检查,一般只需半天时间。

03 血糖偏高:你能发现哪些明显的信号?

如果血糖水平长时间偏高,开始出现一些更持续、更明显的症状时,别再当成“小麻烦”。

  • 持续口渴:比如一位47岁的男士发现白天总想喝水,而且喝了很多仍感觉口干,才意识到需要就医检查,这个例子提醒我们,持续性的口渴不是简单的天气干燥那么简单。
  • 排尿次数变多:有人会发现夜里频繁起夜,这种频繁的排尿如果持续了几个星期,往往和高血糖有关。
  • 体重不明原因下降:体重突然瘦下去,没有刻意锻炼或者节食,也需要小心,可能是胰岛功能异常(Shi et al., 2021)。
🧐 一旦这些明显变化持续存在,最好就医检查。

04 为什么血糖会升高?风险都有哪些?

血糖升高的背后,其实和很多生活习惯、遗传因素有关。说起来,糖尿病和现代生活关系紧密,有的风险甚至藏在日常习惯里。

  • 家族遗传:医学界认为,一级亲属(父母或兄弟姐妹)中如果有糖尿病患者,自己患病的概率会明显上升(Laakso & Tuomi, 2019)。
  • 长期缺乏运动:有研究显示,比起每天有运动的人,久坐者患糖尿病的风险要高不少。
  • 饮食结构单一:经常高热量、高脂肪饮食却很少吃蔬菜水果的群体,空腹血糖容易异常升高。
  • 年龄增加:超过45岁后,身体代谢率下降,胰岛功能也容易变弱。
  • 慢性胰腺问题:比如长期胰腺炎或肥胖等都会影响血糖调节,增加风险(Tabák et al., 2012)。
🚩 风险大多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

05 这样做,对降低风险真有帮助

全谷物早餐 🍚 提供丰富膳食纤维,有助于平稳血糖 建议:燕麦、糙米、全麦面包可轮换选择
时令蔬菜 🥦 含多种维生素,帮助改善代谢 建议:每天餐餐都搭配一些新鲜蔬菜
适量坚果 🥜 富含健康脂肪,利于血管和心脏健康 建议:杏仁、核桃每天一小把即可
规律锻炼 🏃‍♂️ 有利于胰岛素发挥作用,帮身体消耗血糖 建议: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快走或游泳
定期监测 🩸 早发现,早调整 建议:40岁以后,每年至少检查一次空腹血糖,有高危因素的人可酌情增加频率
🌱 选择靠近自然的食材和简单的运动,反而能更好地帮你远离糖尿病。

06 新技术、新研究:未来的路值得期待

别觉得糖尿病诊疗停滞不前,其实医学每天都在进步。比如,新一代胰岛素笔、无创血糖监测设备等,都给患者带来了更好的管理体验。最新研究还在尝试通过肠道菌群、个性化营养等方式,探索更适合中国人体质的糖尿病预防和治疗方案(Rodbard, 2023)。

  • 人工胰腺设备正在临床实践,有望让胰岛素调节更精准。
  • “智能”健康手环,不仅能记录运动量,还能关联餐食与血糖变化,便于日常管理。
  • 医学界正在开发新药,帮助延缓病程,减轻并发症,让患者生活质量提升(Fisher et al., 2020)。
🔬 新技术是工具,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才是基础。

07 说在最后:多点关注,更好生活

血糖这个“小卫士”,其实就在你每日三餐和生活习惯里。再忙,也别忘了给自己和家人一点点关注。健康本来就是一天天积累下来的。下次体检时,抽空查查空腹血糖,也许会帮你规避不少麻烦。有些改变,从今天就能做起,只需一点点坚持,日子可能会变得轻松许多。

🥕 健康路上,别忘了携家人同行。

参考文献

  •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2).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Diabetes Care, 45(Supple 1), S17–S38. https://doi.org/10.2337/dc22-S002
  • Shi, Z., Zhen, S., Zhou, Y., Taylor, A. W., & Stamatakis, E. (2021). Physical activity, protein, and weight changes in diabetes: Findings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 12(4), 647–655.
  • Laakso, M., & Tuomi, T. (2019). Genetic predisposition to type 2 diabete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therapy.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7(9), 720–730.
  • Tabák, A. G., Herder, C., Rathmann, W., Brunner, E. J., & Kivimäki, M. (2012). Prediabetes: A high-risk state for diabetes development. The Lancet, 379(9833), 2279–2290.
  • Rodbard, D. (2023).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A review of recent technology and clinical trials. Diabetes Technology & Therapeutics, 25(2), 103-113.
  • Fisher, L., Polonsky, W. H., Hessler, D. M., & Bowyer, V. (2020). Understanding the emotional impact of diabetes: The Diabetes Distress Scale. Diabetes Care, 43(3), 530-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