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从阴影走向光明:深入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典型症状

  • 87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从阴影走向光明:深入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典型症状封面图

从阴影走向光明:揭开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典型症状

有些经历会深深刻在人的记忆里,即使再努力想忘掉,也总会在某些瞬间浮现。这并不只是“想多了”。其实,身边不少人因为目睹严重事故、亲历暴力事件,或者经历巨大失落,情绪和生活都发生了变化。今天我们来聊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到底是什么?它都有哪些典型的变化和信号,如何照顾自己或家人?

01 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英文为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一种心理健康障碍,主要在遭遇或目睹极端痛苦、威胁生命安全等事件后出现。比如交通事故、自然灾害、暴力、或亲密关系的突变。简单来说,这是人在极端压力下,大脑对危险信号反应过度后长期累积的结果。

Statista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6%的人口曾遭遇PTSD(Koenen et al., 2017)。多数患者并非立刻就被诊断出来,而是事件过去一段时间后,生活变得越来越吃力,才意识到问题。别忽视:PTSD不只是战地士兵才有,任何年龄、性别的人都可能被影响。

✔️ Tip: 如果重大事件后长期感到无法释怀,建议早点找专业人士聊聊。

02 情感反应:悲伤、愤怒和焦虑

有些信号其实很细微。比如,原来情绪挺稳定,却开始变得失落易怒。很多时候,PTSD患者觉得自己像被一阵情绪风暴裹挟,难以自控。

常见情感反应 举例
间歇性悲伤 30岁的公司职员王小姐,偶尔无缘由地流泪,明明知道事情已过,却莫名难过。
无法释怀的愤怒 有时会突然对小事发火,自己事后也会觉得过分,无力控制。
紧张和焦虑 上班族李先生,每到一天结束前,都会因回忆起创伤场景心跳加快。
🔔有这些情绪困扰时,不要觉得“自己太脆弱”。其实,是身体在提醒你需要支持。

03 重温创伤:闪回与噩梦

有些人会突然陷入回忆,仿佛创伤事件再次发生。这种体验叫做闪回(flashback)。还有就是夜里常常被噩梦惊醒,梦境和真实情况极其相似。

  • 闪回: 一名28岁的男青年,在地铁里听到类似事故的声响后,突然大脑一片空白,感觉像回到了事故现场。这类记忆有时短暂,有时持续几十分钟。
  • 噩梦: 儿童患者也可能表现出多次夜间哭闹和梦中呼喊,不敢独自入睡。

值得关心: 持续出现这一类现象,往往影响睡眠和白天的精力。如果发现自己做什么事情时总是想起相关场景,这其实是大脑应对压力的一种方式(Friedman et al., 2014)。

04 回避行为:自我隔离与抑制情感

很多人在灾难发生后,不愿再接触现场或相关人事。更有甚者逐渐开始躲避社交,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安全壳”里。回避让不少人暂时觉得安逸,但隔离时间久了,反而更难重回原有生活。

✔️ 孤立自己不等于彻底远离痛苦,反而容易让创伤在内心积压,加重焦虑和麻木感。

实际上,这种行为可能导致亲密关系疏远。家人朋友容易误以为你“变冷淡了”,沟通变少,误会多。长期下去,自我认同也会受到伤害,甚至发展成抑郁。

05 警觉性增高:紧张与易怒

有些PTSD患者容易“神经紧绷”,听到异响会猛然惊醒,小动静就能让他们汗毛竖起。这是一种典型的警觉性增高,也叫“过度警觉”。

• 经常莫名紧张,例如看到制服、听到警笛响声时心跳加快。
• 工作中因小事发火,难以放松。
• 容易因为被突然叫到名字就慌张。

这些症状一旦持续,影响的远不止自己,比如家人、同事的关系也会受波及。长期紧张还可能引发睡眠障碍、注意力下降,并导致免疫力下降(Yehuda et al., 2015)。

06 为什么会得PTSD?风险因素和机制

说起来,PTSD的发生既有外部环境刺激,也有个人体质的影响。临床发现,以下一些因素更易诱发PTSD:

  • 事件性质: 经历死亡威胁、重伤或性暴力的人群更易患病。
  • 既往心理健康史: 有焦虑、抑郁、童年逆境史的人,PTSD发生率更高。
  • 社会支持: 缺少家人、朋友支持时,个人修复能力会变弱,容易让负面情绪持续。
  • 遗传倾向: Twin studies揭示,基因在创伤后反应中能增加1.4倍风险(Stein et al., 2002)。
  • 年龄和性别: 研究显示,女性和青少年遭遇创伤后更容易患PTSD。

研究支持:一项针对美国成年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女性发生PTSD的风险大约是男性的两倍(Kessler et al., 1995)。这些内容解释了,为何有些人能较快走出来,而有些人会长期挣扎。

07 实用建议:科学照顾与康复方法

一旦PTSD症状影响正常工作或生活,可以尝试一些经过验证的方法改善自己状况。简单说,有三大方向可以尝试——专业治疗、社交支持和健康生活习惯管理。

实用Tips:
  • 认知行为治疗(CBT): 这是目前研究最多,对PTSD效果也最好的心理疏导方法之一(Watts et al., 2013)。遇到无法释怀的情绪,和心理师一起识别负面想法,会有帮助。
  • 药物辅助: 有些人需要医生开具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但一定要在专业指导下使用。
  • 规律作息,均衡饮食: 充足的睡眠和蔬菜水果摄入有助于缓解焦虑与疲劳。
  • 适度运动: 散步、瑜伽、慢跑可减少紧张和抑郁情绪。
  • 主动寻求支持: 主动和家人、朋友沟通困扰,必要时加入互助团体或接受心理咨询。

就医建议: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长时间无法走出创伤阴影,建议到正规医院心理行为科或精神心理科评估,专业团队能制定个性化方案。不必担心被歧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

饮食推荐
  • 香蕉:含有色氨酸,能帮助调节心情。建议作为午餐和晚餐的小零食。
  • 蓝莓:富含抗氧化物,有助于减轻压力对大脑的影响。每天一小把。
  • 三文鱼:含Omega-3脂肪酸,有益于大脑健康。可以一周2-3次。
  • 菠菜:富含B族维生素和镁,帮助缓解焦虑。可炒菜或做汤。

核心内容回顾与自我关怀建议

其实,PTSD的信号很多时候隐藏在生活里的小细节。如果你发现自己或亲近的人曾经的痛苦经历一直挥之不去,生活变得压抑、情绪易激动,不妨慢下来关注一下自己的感受。只要及早识别,积极应对,PTSD并不可怕,很多人都能逐渐恢复快乐生活。🌱

可以尝试:
  • 每天给自己一点鼓励,比如列一件自豪的小事;
  • 别吝啬寻求关心的勇气,给专业人士或信任的人打个电话;
  • 给自己的生活安排一点有规律的运动或户外活动。

小结:多给自己一些耐心,慢慢走出阴影也许比想象中简单。当然,有问题早寻求专业帮助,是防止PTSD拖延和困扰的重要一环。

参考资料

  1. Koenen, K.C., Ratanatharathorn, A., Ng, L., McLaughlin, K.A., Bromet, E.J., Stein, D.J., ... & Kessler, R.C. (2017).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the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47(13), 2260-2274.
  2. Friedman, M. J., Resick, P. A., Bryant, R. A., & Brewin, C. R. (2014). Considering PTSD for DSM-5. Depression and Anxiety, 28(9), 750-769.
  3. Yehuda, R., Flory, J. D., Southwick, S., & Charney, D. S. (2015). Developing an agenda for translational studies of 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 following trauma exposure.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071(1), 379-396.
  4. Stein, M.B., Jang, K.L., Taylor, S., Vernon, P.A., & Livesley, W.J. (2002).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trauma exposure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 A twin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9(10), 1675-1681.
  5. Kessler, R. C., Sonnega, A., Bromet, E., Hughes, M., & Nelson, C. B. (1995).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52(12), 1048-1060.
  6. Watts, B. V., Schnurr, P.P., Mayo, L., Young-Xu, Y., Weeks, W.B., & Friedman, M.J. (2013). Meta-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of treatments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74(6), e541-e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