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儿童健康保护大作战
01 初现端倪:很容易被忽视的小信号
其实,孩子患上细菌性痢疾时,最早的症状通常不太明显。有时只是有点不想吃饭,肚子偶尔咕咕叫,精神看起来没以前活泼。比如有一个5岁的小朋友突然变得没胃口,偶尔跑厕所次数多了点,家长很容易以为是吃多了冰棍。但就是这些轻微的变化,已经是身体健康“小卫士”发出的小提示。
如果没有及时留意,可能还会继续拖延病情。所以,家有小孩时,哪怕是小小的不舒服,也值得家长多关注一下。
02 明显信号:哪些表现要提高警惕?
- 腹泻加重:孩子突然一天跑好几次厕所,排便次数明显增多,甚至有时候还会带一点黏液。
- 腹部疼痛:不是之前那种偶尔小肚子疼,而是持续性腹痛,孩子抱着肚子不想动。
- 高热:有的小朋友发烧到39℃甚至更高,一般的退烧方法效果不大。
- 精神状态变差:比平常更蔫,玩耍时情绪低落,很容易哭闹。
8岁男孩强强(化名),两天内腹泻五六次、拉水样便,还突然高烧,医生说是典型的急性细菌性痢疾。这一例子说明,持续的消化道异常和较高的体温变化,已经是身体敲响的警钟。
03 身体里的“元凶”:细菌性痢疾的罪魁祸首
说起来,造成儿童痢疾的“主角”是一些肠道细菌,最常见的叫做志贺菌(Shigella)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它们生活在不干净的水或食物里,一旦进入人体肠道,很快就能繁殖,破坏肠黏膜,造成炎症。
主要致病菌 | 特点 | 常见感染渠道 |
---|---|---|
志贺菌(Shigella) | 极少量即可致病,易人传人 | 被污染的水源、不洁食物、直接接触患者排泄物 |
沙门氏菌(Salmonella) | 引起急性肠道炎症,可通过动物传播 | 未煮熟的蛋类和肉类、宠物龟等爬行动物 |
文献分析显示,志贺菌在引起细菌性痢疾的病例中占到60%以上,而沙门氏菌则与儿童吃生鸡蛋、生肉等不当饮食密切相关(Kotloff, K.L., et al., 2013)。
04 谁更容易被“盯上”?常见高危因素分析
为什么有的孩子更容易“中招”?与生活习惯、卫生条件密切相关。具体来讲:
- 年龄原因:5岁以下儿童免疫系统较弱,是细菌性痢疾高发的“目标群体”(Gupta et al., 2012)。
- 卫生条件不足:家里没有自来水,或用井水、池塘水冲泡奶粉,极易带入致病菌。
- 集体生活场所:幼儿园、小学等人多环境,孩子用手接触公共玩具,很难做到每次都洗手,细菌传播更快。
- 家中有感染者:家长或兄弟姐妹如果已感染,孩子会因日常密切接触而“群体感染”。
有一份调查专门研究了中国某城市的学龄前儿童,结果显示,住在集体宿舍、环境潮湿的孩子发病风险高出常规两倍。这个数据给父母提了个醒:保护孩子,卫生条件是第一关。
05 如何诊断:医生怎么判断是不是细菌性痢疾?
病情诊断时,医生要结合症状观察、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一般流程如下:
- 详细询问近期病史,包括饮食、旅行、有否接触感染者等。
- 查体时关注腹部压痛、肠鸣音和脱水迹象。
- 提取孩子的粪便标本化验,显微镜下如发现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并培养出志贺菌或沙门氏菌,即可确诊。
检查方法 | 作用 |
---|---|
粪便常规 | 初筛炎症,发现白细胞或红细胞 |
粪便培养 | 找到具体致病菌,为用药提供依据 |
血常规 | 评估全身炎症反应和脱水情况 |
医生做这些检查,是为了确定孩子到底是哪种细菌引起的不适,从而对症用药。
06 对症处理:细菌性痢疾的治疗要点
治疗细菌性痢疾,要分清轻重缓急。对于早期、症状较轻的孩子,补水补盐是关键。水分丢失太多的话,孩子容易虚弱、休克。这里有个处理原则:
症状 | 家庭应对 | 医院干预 |
---|---|---|
轻度腹泻 | 口服补液盐水(ORS),按说明冲兑 | 持续症状超过24小时需就诊 |
中、重度脱水或高热 | 立即送医,避免自行用药 | 静脉补液、正规抗生素治疗(根据培养结果选用) |
医学界主张,根据粪便培养结果选用对症抗生素,比如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头孢曲松(Ceftriaxone)等。滥用抗生素可能会让细菌产生耐药,需遵医嘱。
07 父母能做什么?日常保护与食疗建议
饮食推荐 | 具体功效 | 实用建议 |
---|---|---|
胡萝卜粥 | 富含维生素A,有助肠道修复 | 病情缓解时,稀粥状温热食用 |
苹果泥 | 含有果胶,能改善腹泻 | 削皮蒸熟后打烂,避免添加过多糖分 |
白稀饭 | 易消化吸收,补充能量 | 少量多次进食,避免油腻 |
- 用流动水和洗手液帮小朋友勤洗手;饭前便后要做到彻底清洁。
- 食物材质要选择新鲜,烹饪时彻底加热,尽量现吃现做。
- 家里用的饮用水确保煮沸后再喝,日常饮具分开清洗。
- 小区活动结束回家时,别忘了换衣服、洗手。
- 如果孩子有发热、腹泻现象,建议早点咨询医生。
总结一下,儿童细菌性痢疾其实防起来并不难。无论是生活细节还是饮食点滴,做得细致些,就能给孩子多一层保护。不论身边有没有疾病流行,卫生习惯和家长的耐心陪伴都是护航健康的最佳搭档。别因为一时疏忽,给健康打开小缺口,有疑问就去医院看看,总比担心来得安心。
参考文献
- Kotloff, K. L., Nataro, J. P., Blackwelder, W. C., et al. (2013). Burden and aetiology of diarrhoeal disease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Global Enteric Multicenter Study, GEMS): a p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 Lancet, 382(9888), 209-222.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3)60844-2
- Gupta, S. K., Keck, J. W., Ram, P. K., et al. (2012). High incidence of enteric infections in Indian children is unrelated to hygiene. 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 54(6), 750-756. https://doi.org/10.1097/MPG.0b013e31824f1c1b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Diarrhoeal diseas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iarrhoeal-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