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小小身体,大大手术:儿童疝气手术的麻醉与发育之道

  • 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小小身体,大大手术:儿童疝气手术的麻醉与发育之道封面图

小小身体,大大手术:儿童疝气手术的麻醉与发育之道

01 什么是儿童疝气?🧒

在带孩子体检时,医生偶尔会提到“疝气”这个词。其实,疝气就像是肚子里的部分组织跑到了本不该去的地方。具体来说,是腹腔里的肠子或组织,通过腹壁的缝隙突出形成一个包块。儿童疝气主要分两种:腹股沟疝和脐疝。腹股沟疝更常见,脐疝则多见于新生儿。

类型 特点 典型人群
腹股沟疝 腹部和大腿根部鼓包 1~5岁男孩较多见
脐疝 肚脐处突出的小包 新生儿及早产儿

一般来说,早期的疝气包块柔软,活动时或哭闹时才明显,多数孩子不会感觉痛。发生在刚出生几个月婴儿身上的脐疝,很多家长第一次见时都会发愁,其实大部分脐疝随着生长可以自行回缩。

02 何时应该考虑手术?⚠️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孩子得了疝气,有时家人会觉得“观察看看,慢慢会好”,但并不总是如此。要是发现疝气包块出现得越来越频繁,甚至白天活动和休息时都能摸到,或者出现红肿、孩子表现出不适、反复哭闹等表现,这些都属于“明显症状”,就要考虑及时手术干预了。

案例: 一位3岁的男孩,腹股沟部位老是鼓个小包,最开始只有剧烈哭闹时才会鼓,后来走路的时候也能看到凸起。家属本以为没大碍,后来包块一次突然变硬,孩子疼得直哭,急忙赶到医院。这个例子说明,疝气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肠道被“卡死”,甚至导致肠坏死,这种并发症岂止影响生活质量,还关系孩子生命安全(Grosfeld et al., 1991)。
  • 疝气手术的目标不是单纯去除鼓包,而是防止肠管进一步滑出、受压或扭转导致更严重的问题。
  • 实际上,手术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反复发作和急性并发症的风险。
  • 观望并不能减少危险,及时处理才是减少后患的办法。

03 麻醉在手术中的角色 🏥

孩子的疝气手术,常常需要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例如脊椎麻醉)。不同麻醉方式各有利弊,对孩子到底用哪一种,还要结合身体情况、手术方案以及医生的评估结果决定。

麻醉类型 优点 缺点 适用情况
全身麻醉 手术过程无痛感,适用大部分儿童 需要气道管理,术后有恶心和嗜睡可能 多见于年幼、无法配合的孩子
局部麻醉 苏醒快,术中风险相对低 需孩子配合,部分操作略有不适 年龄较大,心理成熟儿童

有些家长关心麻醉药的安全性。说起来,经过严格评估和专业操作的儿童麻醉总体很安全。手术室专门有麻醉医生团队,实时监控每一个细节,确保孩子整个过程平稳度过。即使家长看着揪心,实际上现代麻醉技术已非常成熟。

友情提示: 手术前别忘了告知医生孩子过往药物过敏、家庭遗传病等情况,这是保障麻醉顺利的关键一步。

04 麻醉会影响孩子发育吗?🤔

很多家长最担心的问题,其实是“麻醉会不会影响孩子大脑发育?” 目前的医学研究显示,单次短时间麻醉对于大多数儿童的长期神经发育并不会造成明显影响(Sun et al., 2016;Disma et al., 2016)。

小贴士:
  • 部分动物实验曾发现反复或长时间麻醉可能影响记忆和学习能力,但在人类儿童身上的证据不强。
  • 2016年美国一项多中心研究(Sun et al.)发现,单次手术麻醉后孩子5年随访,智商和认知功能没有显著下降。

当然,如果是早产儿或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孩子,理论上对麻醉药敏感性会高一些,家长在术前应如实告知病史,配合麻醉医生做针对性的评估。对于需要多次手术的特殊患儿,则建议在正规儿童医院接受长程回访管理。

真实案例: 一位6岁的女童,因多次手术需要反复麻醉,在后续成长过程中接受了定期心理和行为评估。数年跟踪,患儿的学习与沟通能力并未见异常。这进一步印证了“单次短时麻醉的长期风险较低”的观点。

05 手术和麻醉后,家长该怎么照护?👨‍👩‍👦

手术后,大部分孩子恢复得非常快,常常当天或隔天就能下地活动。不过,术后这几件事要格外留心:

  • 切口护理:保持伤口干燥,洗澡建议创口贴包住后再进行,观察有无渗液或发红。如果发现切口周围红肿、流脓,要及时就医。
  • 活动安排:术后一周内避免剧烈奔跑、跳跃,平时在家可以适度活动,别太剧烈。
  • 饮食管理:术后当天先喝少量温水,若无呕吐,第二天可逐渐恢复正常膳食。忌暴饮暴食。
  • 异常观察:留意孩子是否持续昏睡、反复呕吐、腹胀等,如有及时带到医院评估。
小叮咛: 孩子偶尔一次呕吐或轻度腹痛很常见,多休息、观察就好。持续发热、难以安抚的哭闹才是危险信号,这时候不要犹豫,立刻就医。

06 家长如何更好地陪伴?💡

孩子的手术经历往往会让家长焦虑,也让孩子有些害怕。其实,术后康复期间,家长的支持和温柔陪伴比什么都重要。

  • 解释和安抚:用孩子听得懂的话解释手术经历,避免传递过多担心。
  • 保持日常小习惯:术后可与孩子一起轻松散步、讲故事,这有助于缓和情绪,减少不必要的担忧。
  • 适当饮食推荐: 推荐玉米粥、鸡蛋羹、全麦面包等易消化食物,有助肠胃恢复;新鲜蔬菜和水果为身体恢复提供维生素。
  • 定期复查:按照医生预约时间带孩子回医院复查。复查一般包括切口检查和康复评估,有助早期发现小问题。
简单健康饮食建议(仅为辅助):
食物名称 具体功效 食用建议
胡萝卜 提供丰富β-胡萝卜素,有助伤口愈合 蒸熟捣泥与粥搭配食用
牛奶 优质蛋白,补充术后能量 早餐搭配面包,量不必太多
香蕉 促进肠道蠕动 去皮切片,适合手术后2天内食用

事实上,合适的休息和营养补充有助于孩子恢复元气,一段平和的家庭氛围也会降低宝宝对手术和医院的恐惧感。

参考文献

  1. Grosfeld, J. L., Minnick, K., Shedd, F., & Rescorla, F. J. (1991). Inguinal hernia in children: factors affecting recurrence in 62 cases.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 26(3), 283–287.
  2. Sun, L. S. et al. (2016). Association Between a Single General Anesthesia Exposure Before Age 36 Months and Neurocognitive Outcomes in Later Childhood. JAMA, 315(21), 2312–2320.
  3. Disma, N. et al. (2016). Anaesthesia for the neonate and young infant. Current Opinion in Anaesthesiology, 29(3), 357–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