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当身心相遇:躁动的躯体与焦虑的交织

  • 17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当身心相遇:躁动的躯体与焦虑的交织封面图

当身心相遇:躁动的躯体与焦虑的交织

01 躯体形式障碍:隐在身后的“无形病”

有些人反复感到身体不适,却总是查不出明确的原因。比如,早上起床时腰酸背痛,一直到晚上还是没缓解,去了医院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医生摇摇头,说看起来没问题,回家吧。有些患者听到这样的话,心里反而更不安,觉得“肯定哪里出事了,就是没查出来”。
这种绕来绕去的担心,就是躯体形式障碍。其实,它不是简单的身体小病,而是一种主要通过身体表现出来的心理困扰。常见名称还有“功能性障碍”或“心身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在人群中并不罕见。美国精神病学会统计,每100个人里,平均有4到6人会遇到类似情况。
偶尔的相关症状可能让生活有些不便:比如工作时集中注意力困难、容易疲劳、总觉得头晕乏力。但只要不持续,不必太惶恐。如果半年到一年,总反复觉得身体有问题,影响了日常生活,这时候就要多留心了。

02 焦虑症:生活压力下的无声围墙

小提示 很多人觉得“我只是脾气急、爱担心”,但其实,这也是焦虑症悄悄出现的信号,别光想着忍一忍,有时寻求帮助更有效。
  • 情绪表现:内心总是忐忑、不安,夜里辗转难眠。
  • 行为影响:集中注意力变得吃力,常常丢三落四,对小事变得敏感。
  • 社交障碍:平时敢说敢做,但最近总嫌麻烦,不愿出门见朋友。

生活案例:
一位28岁的男性,最近升职后压力大,经常担心工作出错,晚上睡不好,白天没精神。这个例子说明,焦虑症发作时并不都是“大哭大闹”,反而常常藏在连续的压力和作息紊乱后,久而久之就表现为精神紧绷、易怒甚至回避社交。

常见表现 日常困扰 身体反应
莫名紧张 做事瞻前顾后,总怀疑要出错 心慌,出汗,偶有胃痛
烦躁易怒 小事也能让心情波动大 手抖、头皮发麻
难以入睡 翻来覆去睡不着,或是总做梦 白天头晕,乏力

03 躯体与焦虑的互相牵扯

简单来说,焦虑和躯体形式障碍经常“手拉手”出现。两者互相影响,一边焦虑情绪加剧了身体不适的感受,另一边长时间的身体症状又让心理压力增大,形成一个难解的循环。对于有遗传家族史的人或经历重大生活变故的人,这种交织更为常见。

小案例 42岁的女性患者,小李,各种身体不适持续一年——胃疼、胸闷、手脚发麻。不断检查无异常,最后心理科医生诊断为“焦虑伴躯体症状障碍”,原来心理和生理可以同时“闹情绪”。

研究显示,有焦虑症史的个体,出现躯体形式障碍的风险大约比普通人高一倍(Shidhaye & Patel, 2013)。这类共病增加了误诊概率,使治疗更具挑战。

04 早期信号与诊断的关键

很多人前期只有轻微症状,比如偶尔头晕、偶尔肚子胀,甚至觉得只是“累着了”。不过如果发现这些情况慢慢变频繁、持续一两个月仍无改善,并且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就要警惕。

  • 出现以下情况时,最好及时就医:
  • 身体症状持续超过一个月,查不出明确原因
  • 最近总是异常焦虑,情绪反复波动难以自控
  • 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

医生常见的评估方式包括访谈生活史、心理量表检测、基础体检(排除器质性疾病),有时还会推荐联合心理、神经、内科三方共同评估。
别抗拒心理科:其实,心理或精神科并不等于“有大病”,这只是帮你科学梳理身心问题的专业部门。

05 什么人更容易陷入“身体+心理”双困扰?

躯体形式障碍和焦虑症相互缠绕,背后有一些常见的高风险因素。这里不谈如何预防,专说可能让风险加大的原因。

  • 1. 遗传体质影响
    如果家族里有人有焦虑障碍或类似病史,后代发病风险大约会提高20%~30%(Hettema et al., 2001)。
  • 2. 慢性压力与重大事件
    长期处于失业、亲人离世、频繁人际矛盾等环境,心理防线容易被慢慢压垮。
  • 3. 性格内向或情绪敏感
    性格安静且易焦虑的人,更容易把心理压力转变成身体不适,尤其在面对持续压力时。
  • 4. 不良生活习惯
    长时间熬夜、饮食紊乱、缺乏运动,会打乱身体的生理节奏,进而加剧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
科学资料 研究发现,近1/3反复“不明原因身体不适”的患者,背后有明显情绪障碍(Barsky et al., 2001)。

06 怎样更好地防护与自我调节?

饮食调节推荐(只说有益不说有害):
  • 全谷物 + 有助平稳情绪 + 每天早餐可以加点燕麦、糙米等
  • 新鲜蔬果 + 富含维生素C、抗氧化物 + 每餐至少一份蔬菜水果
  • 优质蛋白 + 帮助神经系统恢复 + 适量摄入鸡蛋、豆制品、鱼肉
  • 坚果 + 提供健康脂肪,辅助神经传导 + 每天一小把腰果或杏仁
日常自我管理建议:
  • 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 每周三次适当锻炼,比如快走或拉伸
  • 尝试冥想、呼吸放松法缓解压力
  • 当觉得自己难以调节时,及时咨询专业医疗人员
就医提醒 如果身体不适持续超过两个月,还伴有长期情绪低落、睡眠差,建议前往综合医疗机构或精神心理专科做系统评估。大多数大城市的三甲医院都设有心理门诊。

07 出路与希望:不必孤单应对身心交织

真实故事 35岁的女性,因焦虑合并身体不适,经过半年心理支持和调整作息,身心状态明显好转,顺利重返工作岗位。

心理与躯体的共病,并不等于就此困在原地。和亲友多沟通,参加同伴支持组织,向专业人员求助,这些都是有效的“修复”之路。
其实,社会支持的力量很强大——不必独自承受。我们偶尔遇到难题,完全可以靠团队、家人、医生一起来解决。

支持方式 具体行动 长期好处
家庭沟通 互相关心,表达真实想法 缓解情感压力,增强信任
同伴互助 加入心理健康小组/社区 获得实用经验和情绪支持
专业随访 定期复诊或线上问诊 追踪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案

参考文献

  • Barsky, A. J., Orav, E. J., & Bates, D. W. (2001). Somatization increases medical utilization and costs independent of psychiatric and medical comorbidity.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58(9), 903–910.
  • Hettema, J. M., Neale, M. C., & Kendler, K. S. (2001).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genetic epidemiology of anxiety disorder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8(10), 1568–1578.
  • Shidhaye, R., & Patel, V. (2013). Association of somatoform disorders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women in In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 59(5), 386–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