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结肠癌:你需要了解的健康知识

  • 19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结肠癌:你需要了解的健康知识封面图

结肠癌:你需要了解的健康知识

亲戚聚会时,难免会聊起健康问题。提起肠胃不舒服,有人自嘲是“肠道小毛病”,但其实,有些看似普通的肚子疼、排便异常,背后有可能隐藏着大问题。尤其是年龄稍长的人,对结肠癌这个“陌生但危险”的词更该有所关注。接下来,一起看看关于结肠癌,哪些知识是真正值得放在心上的。

01 什么是结肠癌?它是怎么发生的?🧬

结肠癌,说简单点,就是发生在结肠(大肠其一部分)里的癌症。正常情况下,结肠里的细胞有规律地生长、死亡和更新。可是,如果某些细胞的基因出了问题,比如分裂失控、修复出错,就会形成异常组织。它们不断膨胀,最终可能发展成肿瘤。而这个肿瘤如果不受控制,就可能侵入肠壁深层、甚至向外扩散。
没有规律的细胞,就像工厂生产线上“失控的零件”,逐步破坏整个系统。这类疾病在胃肠外科属于重点关注对象,因为一旦蔓延到周围淋巴结或远处器官,治疗难度就大大增加了。

结合临床统计,结肠癌排在全球癌症病例前三位(WHO, 2023),死亡数也很高,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群。正因为它常常“悄无声息”地进展,所以了解这一机制,有助于我们对身体的每一个小变化多一分警觉。

02 常见症状怎么识别?⏰

早期信号其实并不明显,有点像路灯下的小影子——偶尔、轻微、容易被忽略。例如,有些人可能感觉排便次数有点变化,偶尔便秘或腹泻,肚子有时候胀气。大部分人这时候不会太在意,以为就是吃坏东西或者肠道“不高兴”了。

当病情发展,警示信号会逐步变得明显:
1. 排便习惯持续改变(比如排便变细、总是解不尽)
2. 持续性腹痛,疼痛位置不固定,反复发作
3. 大便带血,颜色从鲜红到暗色都有可能(不一定肉眼可见)
4. 莫名的体重下降,没有节食、运动却瘦下来
5. 长期乏力,休息后也缓不过来

有一位65岁的男性患者,起初只是觉得右下腹偶尔隐痛,没太当回事。1个月后,腹痛持续并加重,去医院才发现结肠有占位性病变,后被诊断为结肠癌。这说明,看来不起眼的小症状,久拖不治,可能就是疾病的信号灯开始闪烁了。

03 为什么会得结肠癌?主要有哪些风险?⚠️

说到结肠癌的风险因素,大致可以分成“不能变”和“可以变”两类。下面这几点尤其关键:

  • 年龄:大多数结肠癌患者都在50岁以上,年龄越大发病几率增高。所以有个说法,“岁数越大,身体的‘组装线’难免出些错”。
  • 家族遗传:有直系亲属得过结肠癌,或者家族里有相关遗传病(如林奇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风险更高。研究数据显示,有家族史的人发病率会明显提高(Arnold, M. et al., 2020)。
  • 结肠息肉史:如果以前有过结肠息肉没及时处理,也容易发展为癌变。息肉可理解为早期的“小苗头”。
  • 生活方式:这里面包括常年缺乏运动、长期肥胖、抽烟、经常大量饮酒,以及喜欢吃高脂肪、少蔬果的饮食习惯。多项研究证实(Dekker, E. et al., 2019),这类习惯会显著增加结肠癌风险。
  • 慢性炎症性肠病:比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这样的“老毛病”,也会导致正常细胞反复受损,从而增加癌变概率。

除了这些,某些慢性疾病、糖尿病等,也可能在“凑热闹”。不过真正的高危人群,往往集中在年龄偏大、遗传风险高和生活习惯不理想的人群中。看到这里,并不是让所有人都去焦虑,而是说:风险和重视,是科学判断健康的参考点。

04 检查如何做?诊断流程详解🔬

一旦发现自己长期便血、腹痛、体重减轻,或者年纪到了筛查年龄,正规检查其实并不复杂。比较常见的检测方式包括:

  1. 结肠镜检查:医生用细长、带摄像头的软管穿入肠道,直接观察结肠黏膜,一旦发现异常,可以顺手取出少量组织做病理检查。结肠镜是目前诊断结肠癌的“金标准”。
  2. 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CT或MRI,可以帮助发现肠道或邻近器官的肿瘤、淋巴结转移等。例如,上面提到那位患者,正是由腹部CT发现右下腹的不正常团块,才得以早期诊治。
  3. 粪便潜血试验:这种方式方便快捷,检测粪便中是否有微量血液。虽然阳性结果不代表一定有癌症,但可以筛出部分高危人群,提示进一步复查。
  4. 肿瘤标志物(如CEA等):血液检测有时候会辅助判断复发风险或筛查效果,但不能单独用来确诊。

真正到了诊断,医生会综合血常规、影像和病理结果,明确肿瘤具体位置、大小、转移情况,为后续治疗做准备。做这些检查时,有啥担心可以直接和消化科、胃肠外科医生聊清楚。正规检查,放心多了。

05 治疗怎么选?效果如何?🩺

治疗结肠癌,其实像“修理管道”——哪里出了问题,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解决。主流治疗方法包括:

  • 手术切除:早期结肠癌,主要以切除病灶和周围淋巴结为主。这样做可以“物理清除”大部分异常细胞。
  • 化疗:用于手术后巩固治疗或者肿瘤已扩散的情况。方案组合视病理类型和分期而定,一般由肿瘤科或消化外科主导。
  • 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针对部分特定基因突变或晚期耐药病例,效果逐步显现。比如有一些药物适合“微卫星不稳定”类型的患者(Le, D. T. et al., 2015)。

以那位65岁的男性为例,发现右半结肠癌后,及时接受腹腔镜手术和淋巴结清扫,病理分期显示未见淋巴结转移。之后配合化疗,预后总体较好。这也说明,只要发现及时、治疗规范,绝大多数病人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都能大大提升。

不过,每个人病情不同,方案必须由专业团队个体化定制。治疗期间可能有些副作用,比如掉发、恶心、白细胞减少等,医生一般都会提前告知,也会有相应的缓解方式。如果能定期随访和复查,很多复发、转移都能早发现早处理,让身体的“修复工程”顺利进行下去。

06 生活方式怎么选?帮你远离结肠癌🌱

其实,日常生活里的点滴选择,就能帮我们把结肠癌“拦在门外”。但这里的重点是,做一些简单正面的好习惯,而不是天天紧张“忌口”。

  • 🍎 新鲜蔬菜水果:含有膳食纤维和多种营养素,能帮助肠道顺畅,减少异常细胞的形成。建议每顿餐都带些蔬菜,饭后吃些水果作为加餐更好。
  • 🥣 全谷物类食物(如糙米、燕麦、杂粮粥):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态环境,便秘的人群尤其适合。早餐可选粗粮粥,主食适当增加杂粮比例。
  • 🥛 乳制品:富含钙,对肠道有保护作用。建议每天适量,牛奶、酸奶轮换选择。
  • 🚶‍♂️ 规律运动:每周坚持3-5次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能帮助减轻肠道负担。哪怕只是多爬几层楼,也比久坐好。
  • 😄 保持心情轻松:压力大容易影响肠道运作。和家人朋友聊天、培养兴趣都对身体有益。

除了好的生活习惯,还有一件事不能拖:定期筛查。一般来讲,建议从50岁以后,每两年做一次结肠镜或粪便潜血筛查,如果家里有相关病史或者属于高风险人群,筛查可以提前或缩短间隔。发现异常早治疗,比后悔更有意义。
最关键的是,出现持续不明原因大便带血、腹痛、体重下降、排便变化等问题,一定要及时就医。专业的消化科或胃肠外科能给出最合适的建议。

这些生活方式表面看起来平常,但持之以恒,对肠道的健康保护价值很大。在身边人的健康话题中,适时提一提这些建议,让更多人受益,不仅自己安心,也是一种关心他人的温暖方式。

总结起来,结肠癌并不是可怕得让人束手无策的“陌生人”,而是一种可以用科学方法管理和预防的疾病。留心身体给我们发出的点滴信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筛查、早发现,其实比什么都重要。别等小毛病变成大问题,从今天起,照顾好自己的肠道健康,就是对自己最温柔的投资。

参考文献

  • Arnold, M., Sierra, M. S., Laversanne, M., et al. (2020). Global patterns and trends in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Gut, 66(4), 683-691. https://doi.org/10.1136/gutjnl-2015-310912
  • Dekker, E., Tanis, P. J., Vleugels, J. L. A., Kasi, P. M., & Wallace, M. B. (2019). Colorectal cancer. Lancet, 394(10207), 1467-1480.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9)32319-0
  • Le, D. T., Uram, J. N., Wang, H., et al. (2015). PD-1 Blockade in Tumors with Mismatch-Repair Deficienc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2(26), 2509-2520. https://doi.org/10.1056/NEJMoa1500596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Colorectal Canc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olorectal-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