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走进森林脑炎的世界:全面了解传播、症状与预防措施

  • 9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走进森林脑炎的世界:全面了解传播、症状与预防措施封面图

走进森林脑炎的世界: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01 森林脑炎是什么?

有时候,假期一家人想去林子里露个营,却听说有被“虫咬脑炎”传染的风险。你也许会觉得这只不过是一种普通感冒或是偶发疾病,其实,“森林脑炎”指的是一种经由蜱虫叮咬所致的、由森林脑炎病毒引发的脑部感染。

简单来讲,森林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 TBE)是一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性脑炎。它和流感或普通脑炎不同,属于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森林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主要寄生在森林里的硬蜱体内,通过叮咬进入人体。和细菌性脑炎相比,这种病多发生于森林密集、气候湿润的地区,春夏季高发,偶尔旅行或野营的人最容易遇上。

TIP 🌳:森林脑炎最常见于北欧、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的林区,对儿童和老年人更加危险。

02 森林脑炎的主要症状

  • 早期信号:体温轻微升高、乏力、食欲下降。偶尔出现头微疼,有人误以为只是短暂感冒。
  • 病情进展:持续高热、剧烈头痛、呕吐,脖子变得僵硬。有朋友47岁的李先生,刚开始只觉得头晕,没放心上,后来连续几天发高烧并神志混乱,才意识到不对劲,紧急送医后确诊为森林脑炎。

一些患者还会出现肢体无力、意识模糊甚至抽搐。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症状更明显、进展更快,所以身边一旦有类似表现,应该尽早就医进行脑部检查。

症状阶段 典型信号
初期 轻微发热、乏力、短暂头疼
明显阶段 持续高热、重度头痛、恶心呕吐、颈部僵硬、意识障碍
提示🧠:持续性高烧和严重头痛,尤其是旅行或野外活动后出现,应引起重视!

03 为何森林脑炎如此危险?

森林脑炎的危害主要在于病毒会直接攻击脑部,影响神经系统。医学研究显示,约有10%-20%的病例会引发长期神经后遗症,如运动障碍、记忆力减退等(Chernokhaev et al., 2020)。

发病过程一般分为两步:一开始类似感冒,等病毒进入中枢后,短时间内就可能发展为脑膜炎、脑炎甚至脊髓炎。这意味着不仅会头痛、发烧,还会对行动和认知带来损害。有数据指出,部分重症患者在治愈后仍会留下肢体麻木或语言障碍(Süss, 2011)。

需要关注⚠️:神经损伤恢复时间长,严重时可影响终身生活质量。

04 传播途径大揭秘

森林脑炎主要依靠带病毒的蜱虫(又称壁虱)为媒介,生活在草丛、树林中的小动物(如老鼠、鹿、家畜)也是重要宿主。人在林区、草丛、农田等地活动,被蜱叮咬即有可能暴露风险。

  • 主要媒介:硬蜱是病毒的主要传播者,一旦叮咬,将病毒带入血液。
  • 环境因素:夏季活动多、气候湿润时,蜱活动更为频繁。郊游、砍柴、放牧等行为最容易遇到蜱虫。
  • 其他途径:极个别情况下,通过饮用未经杀菌处理的生奶也可感染病毒。

欧美及东亚部分地区也有森林脑炎高发区,外出时要特别有防护意识。

传播媒介 危险行为举例
蜱虫叮咬 赤脚或短裤在野外行走、野营/露宿不做防护
未经处理的奶制品 野外采奶、品尝新鲜羊奶、牛奶等
小心🦟:森林、丘陵和牧场等地是高风险区域。

05 如何预防森林脑炎?

  • 疫苗接种: 核查自身免疫史,前往高风险区之前,建议接种森林脑炎疫苗。
  • 加强防护: 野外活动时穿长袖长裤,裤腿扎紧,鞋袜遮严,减少皮肤裸露。
  • 驱避剂辅助: 使用含有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的驱虫剂,涂抹暴露皮肤和衣物。
  • 回家后仔细检查: 活动结束后全身检查是否有蜱虫附着,尤其是腋下、膝后等隐蔽部位。
  • 饮食卫生: 只喝巴氏杀菌或煮沸过的奶制品,避免直接饮用生奶。
措施 详细建议
疫苗接种 在前往流行区前2个月接种,加强针按医嘱完成(Schweiger, 2018)。
野外穿戴 选择浅色衣物,易于发现蜱虫,外出结束后及时沐浴。
食物安全 奶类制品煮沸后饮用,选购正规渠道来源。
小建议🍀:发现蜱虫应尽快用细镊子夹除,避免硬拉,以免头部残留引发感染。

06 森林脑炎的治疗与康复

森林脑炎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依靠对症处理。发病早期应及时送医疗机构,医生会根据具体症状给予退热、镇痛、补液等支持治疗,避免继发感染。

注意⚕️:出现剧烈头痛、持续高热、意识障碍等表现,建议立即到有神经科或感染科的医院就诊。
  • 住院观察:有助于控制体温、缓解脑部压力、转危为安。
  • 康复训练:后期如有肢体麻木或语言不清等后遗症,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
  • 定期随访:重症患者通常需要半年到一年医学随访,及时了解恢复进度。

简而言之,出现不适莫拖延,及时就医和科学康复,能最大程度减少损伤和并发症。

参考文献

  • Chernokhaev, I. V., et al. (2020). The 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aspects of tick-borne encephalit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92, 67-72. https://doi.org/10.1016/j.ijid.2019.12.009
  • Süss, J. (2011). Tick-borne encephalitis 2010: Epidemiology, risk areas, and virus strains in Europe and Asia–An overview. Ticks and Tick-borne Diseases, 2(1), 2-15. https://doi.org/10.1016/j.ttbdis.2010.10.007
  • Schweiger, B. (2018). Tick-borne encephalitis vaccines–An overview of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Preventive Medicine, 110, 20-25. https://doi.org/10.1016/j.ypmed.2018.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