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走进精神分裂症:了解症状与表现的迷雾

  • 7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走进精神分裂症:了解症状与表现的迷雾封面图

走进精神分裂症:了解症状与表现的迷雾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明明一切都很正常,却开始和空气说话,或突然对熟悉的人充满怀疑。其实这并非异想天开,而是一些人正在经历精神分裂症带来的困扰。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长时间影响大脑思维、情绪和行为的疾病。据2022年《The Lancet Psychiatry》统计,全球约有0.3%的人会患上精神分裂症,大多数是在十几岁到三十岁之间首次发作(Charlson et al., 2022)。

这种病常常让患者与现实产生距离,影响学习、工作,甚至把日常生活搞得一团糟。很多人因为不了解,错把症状当成“奇怪性格”,实际上病人自己和家人常常感到无力与压力,因此了解和识别精神分裂症非常重要。

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

类别 简单描述 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阳性症状 产生本不该有的想法或感受 比如出现幻觉,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或坚信一些被害的想法
阴性症状 本该有的功能减退了 像突然变得很少说话、兴趣减退、社交冷淡,懒得做事
孤立症状 难以与周围人建立联系 和家人、朋友逐渐疏远,不再主动参与集体活动

比如,有位26岁的男性患者,最初出现的是幻听,并坚信有人在监控自己,这种阳性症状很快让家人发现异常。
这些持续、严重的表现,如果没有及时干预,很容易导致患者无法独立生活,甚至增加自伤风险(Kahn et al., 2015)。

👀

需要留心:明显的幻觉、妄想往往不是“装出来”的,因此不要轻易归咎于性格。

早期症状与隐匿表现

  • 想法混乱:有位19岁的女性,大一时原本性格开朗却变得寡言,经常盯着某一处发呆,这种情况偶尔出现,持续时间不长,常被误会是情绪低落。
  • 🔍 注意力下降:总是丢三落四,上课或工作注意力难以集中,表现和普通压力太大很像。
  • 🗣️ 轻微社交退缩:逐渐减少和朋友的联系,对以往喜欢的社交活动失去兴趣,但自己说不清原因。

这些早期信号不像剧烈症状那样鲜明,经常被当成“过于内向”或者“压力大”忽视。其实,这阶段及时识别和干预,能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的发展进程(Fusar-Poli et al., 2013)。

💡

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人出现类似情况,最好进行专业心理评估。

症状的多样性与个体差异

精神分裂症的表现没有“标准模板”。不同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的人,症状差异还真不小。比如,青少年患者往往以行为变怪、学习成绩下降为主,年长病人则可能更易出现情感淡漠和退缩。女性起病往往更晚,有时幻觉和情感障碍会更突出(Aleman et al., 2003)。

举例来说,一位45岁的女性,发病初期并没有明显妄想,而是逐渐变得冷漠、懒散,对家庭琐事失去兴趣,被家人误解为“更年期”。这提醒我们,看待每个患者时都要有耐心,不能简单套用“教材式”的表现。

🌍

同样的疾病,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下,症状可能有所变化。家人和医生要善于倾听和观察细微变化。

误解与偏见:关于精神分裂症的常见误区

  • 误解1: "精神分裂症就等于人格分裂"
    实际上两者完全不同,精神分裂症主要影响思维、感知和情绪,而人格分裂(分离性身份障碍)是另一种非常罕见的病。
  • 误解2: "有精神分裂的人很危险"
    大多数患者并没有攻击行为,反倒更容易受到外界伤害(Dean et al., 2021)。
  • 误解3: "家里有病人是家族的耻辱"
    这种观念增加了家庭压力,也让患者更难获得支持和治疗。

这些偏见不仅隔绝了患者和社会的联系,也让家庭陷入自责甚至自我封闭状态。
其实,科学认识精神分裂症,让患者早日获得专业帮助,比什么都重要。

走出症状的阴影:寻求帮助与治疗

常见治疗与管理方式

方法 作用 生活建议
药物治疗 稳定情绪、减少幻觉和妄想,首选抗精神病药 坚持按时服药,和医生及时沟通副作用
心理治疗 改善应对压力的能力,指导恢复日常生活 可选择认知行为治疗或家庭治疗,让家人共同参与
支持性治疗 提高社会功能、增强自理能力 参加社会融合活动、职业康复援助
  • 🔗 寻求专业帮助时,可以从正规医院心理科起步,如有需要转诊精神专科,不必过度担心“标签”问题。
  • 🫂 家属的支持是康复的关键之一——多些耐心和陪伴会给患者很大信心。
  • 🍲 合理饮食有助于整体健康:增加新鲜蔬菜、深海鱼类,有益脑部营养。比如三文鱼富含Omega-3,有研究表明对精神症状略有帮助(Emsley et al., 2002)。每周可以安排1-2次三文鱼或其他深海鱼摄入。
🎯

遇到困惑时,主动咨询专业人士,不要被网络谣言和偏方误导。

参考文献

  1. Charlson, F. J., Ferrari, A. J., Santomauro, D. F., Diminic, S., Stockings, E., Scott, J. G., ... & Whiteford, H. A. (2022). Global Epidemiology and Burden of Schizophrenia: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The Lancet Psychiatry, 9(7), 573–584. https://doi.org/10.1016/S2215-0366(22)00112-3
  2. Kahn, R. S., Sommer, I. E., Murray, R. M., Meyer-Lindenberg, A., Weinberger, D. R., Cannon, T. D., ... & Insel, T. R. (2015). Schizophrenia.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1, 15067. https://doi.org/10.1038/nrdp.2015.67
  3. Fusar-Poli, P., Borgwardt, S., Bechdolf, A., Addington, J., Riecher-Rössler, A., Schultze-Lutter, F., ... & Yung, A. (2013). The psychosis high-risk state: A comprehensive state-of-the-art review. JAMA Psychiatry, 70(1), 107–120. https://doi.org/10.1001/jamapsychiatry.2013.126
  4. Aleman, A., Kahn, R. S., & Selten, J. P. (2003). Sex differences in the risk of schizophrenia: Evidence from meta-analysis.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0(6), 565–571. https://doi.org/10.1001/archpsyc.60.6.565
  5. Dean, K., Walsh, E., Moran, P., Tyrer, P., Creed, F., et al. (2021). Violent victimisation in people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Lancet Psychiatry, 8(9), 797–808. https://doi.org/10.1016/S2215-0366(21)00158-2
  6. Emsley, R., Myburgh, C., Oosthuizen, P., & van Rensburg, B. J. (2002).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f ethyl-eicosapentaenoic acid as supplemental treatment in schizophrenia.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9(9), 1596-1598. https://doi.org/10.1176/appi.ajp.159.9.1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