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颈动脉支架植入:守护生命的重要微创手术

  • 7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颈动脉支架植入:守护生命的重要微创手术封面图

颈动脉支架植入:生命之路的守护者

经常听邻居讨论心血管问题,偶尔会有人突然抱怨“最近头晕得厉害”“脖子不舒服”。大家或许并不清楚,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变化,有时暗示着脑部最关键的血流通道——颈动脉——正在慢慢出现问题。而“颈动脉支架植入”这个词,最近也变得并不陌生了。到底它解决的是什么难题?平时我们又该如何面对?

01 颈动脉支架植入到底是怎么回事?

说起来,颈动脉支架植入其实就是一项用来“打通”狭窄血管的小手术。医生会通过股动脉把一个细细的导管送进快要堵住的颈动脉,在狭窄的地方撑开一个支架,把血管“扩宽”,让血液能顺畅流向大脑。整个过程通常在局麻下完成,患者术后恢复速度较快,大多数人第二天就能下地活动。

临床资料显示,这种方法尤其适合颈动脉狭窄明显但不适合做“开刀手术”的患者(Yadav et al., 2004)。和传统手术不同,支架植入的创伤小,住院时间短,但同样能有效“解救”大脑濒临断粮的局面。

02 为什么要重视这项微创手术?

  • 🧠 大脑对血流依赖极大:颈动脉是给大脑主要“输送营养”的大动脉。一旦狭窄到70%以上,局部供血骤降,脑细胞就像“缺氧的小工厂”面临停工风险。
  • 预防卒中意义大:研究发现,约20%的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严重狭窄有关(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ists’ Collaboration, 1991)。
  • 🩹 快速恢复生活:与传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比,支架植入创口更小,恢复期更短,对于年龄较大或伴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尤其合适。
📌 小提示:有位68岁的男士,血压一直偏高,去年查体时发现颈动脉狭窄75%,已经出现间歇性头晕。经过介入支架治疗,头晕明显好转,生活质量提升。这种情况其实在临床上很常见。

03 颈动脉为什么会变窄?常见风险因素分析

诱因 具体解释 现实例子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堆积斑块,导致血流变窄 55岁女性,长期高胆固醇,查出颈动脉“斑块”后渐渐出现偶尔眼前发黑
高血压、糖尿病 血管内壁反复受损,易形成狭窄 65岁男性,十年高血压,偶有肩颈部不适,最终发现血管狭窄70%
吸烟、少动 加速血管硬化进程 45岁男性,长期吸烟又不爱运动,体检查出多发小斑块
年龄增长 血管弹性下降,加重硬化 75岁女性,近期健忘加重,影像筛查才发现狭窄
家族遗传 部分人易出现早期血管变化 38岁男性,母亲曾中风,自身体重正常,却查出颈动脉轻度狭窄

这些因素很多发生在生活中无声无息,每一步都在“悄悄”推进血管变窄的进程。如果不警觉,问题往往会被忽略到出现严重后果时才被发现。

别忽视: 大部分狭窄早期几乎没有感觉,只有极少数人会出现短暂的视物模糊或单侧肢体发麻。

04 手术是怎么进行的?原理一步步解释

  1. 导管穿刺进血管(通常从大腿根部/股动脉进入),全程X光下精确导航。
  2. 将带有支架的小球囊送到狭窄位置,“气球”先将狭窄处撑开。
  3. 之后释放金属支架,让它牢牢撑住血管壁。(有点像给变形的水管做加固。)
  4. 所有器械撤出,支架留在血管内,从此支撑血流。
注意: 整个过程通常不需要全麻,患者沟通顺畅,大部分1-2小时就能完成。

05 植入支架后,日常怎么照顾自己?

服药别漏:
按医嘱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比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可减少血栓风险。
饮食平衡:
多吃粗粮水果、深色蔬菜,为血管提供天然“保护膜”。
按时复查:
术后需要定期做颈动脉彩超检查,一般半年-一年一次较合适,以便发现早期问题。
规律运动:
推荐每天30分钟散步或轻中度有氧运动,有助控制体重,改善循环。

术后如果出现持续剧烈的头痛、肢体无力或语言障碍,要及时联系医生。这些变化有可能意味着血管再次出现问题,尽早就诊有助于处理小隐患。

06 展望未来:科技提升安全,日常预防更重要

近几年,颈动脉支架不断“升级”:支架弹性更好,能适应不同血管结构,植入时出血和并发症风险更低(Bonati et al., 2015)。未来几年,支架释放系统和“自适应支架”都在加速研究,治疗会更加个体化和精准。

日常健康建议表:
全谷物类 丰富膳食纤维,帮助血脂调节 燕麦、糙米,每天一小碗
深绿色蔬菜 含有抗氧化成分,为血管减负 菠菜、西兰花,最好每天轮换着吃
优质蛋白 有助修复血管 鱼类、豆制品,每周至少3次
坚果 Omega-3脂肪酸,对血管健康有益 核桃、杏仁,每天适量,约一小把

简单来说,坚持均衡饮食和规律运动,是守护颈动脉健康最“接地气”的办法。不同时期、不同体质可以找专科医生进行个性化体检和调整。预防永远比事后治疗轻松许多,这句话在血管健康上也同样适用。

🌟 特别提醒: 40岁以后建议定期体检,包括血压、血脂、心电图等。家族有早发中风史的人,最好做一次颈动脉彩超排查风险。

平时的头晕、视物模糊、或短暂肢体发麻,往往容易被归结为“老毛病”。其实,这些小信号有时候是在为我们的血管敲警钟。哪怕只是偶尔发现类似问题,都别掉以轻心,及时去医院检查更安心。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大脑健康,有时候真的只需要多一份关注和细致。

参考文献

  • Yadav, J. S., Wholey, M. H., Kuntz, R. E., et al. (2004). Protected carotid-artery stenting versus endarterectomy in high-risk patient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1(15), 1493-1501.
  • 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ists’ Collaboration. (1991). Beneficial effect of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high-grade carotid stenosi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25(7), 445-453.
  • Bonati, L. H., Dobson, J., Algra, A., et al. (2015). Long-term outcomes after stenting versus endarterectomy for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 The International Carotid Stenting Study (ICSS) randomised trial. The Lancet, 385(9967), 529-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