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活检:未来医学的探索之路
也许你听过体检时的抽血、影像、甚至组织穿刺,但关于“液体活检”似乎还带着点神秘色彩。最近有朋友闲聊时提到,不用做手术,抽点血就能查肿瘤风险,真的靠谱吗?了解液体活检,正让未来的医疗变得更加简单、便捷,有时甚至就是一管血的事。
01 液体活检到底是什么?
液体活检的出现,简单来说,就是借助血液或其他体液,检测体内能反映疾病线索的微小“分子信使”。过去查肿瘤等问题,通常需要手术切下部分组织送检,既有创伤,也有一定风险。液体活检无创,仅需抽血、取尿液或唾液,就能从中找到和疾病相关的信息,方便又安全。如果说传统活检像“挖矿”,那液体活检更像“淘金”,在混杂的体液里筛查疾病“信号”。
方式 | 样本来源 | 是否有创 |
---|---|---|
传统组织活检 | 肿瘤/病变部位组织 | 有创 |
液体活检 | 血液、尿液、唾液等体液 | 无创 |
02 身体里的“信号”:液体活检的原理
身体被疾病困扰时,会有一些“碎片化”的分子被释放到血液等体液里。液体活检瞄准的,正是这些异常细胞及其遗传物质。以癌症为例,肿瘤细胞可能释放出循环肿瘤细胞(CTC)、肿瘤DNA(ctDNA)、外泌体(Exosome)等等,这些都能在血液中“被捕捉”。实验室通过特定的分子技术加以筛选和放大,最后分析它们的类型、数量和遗传变化,由此判断病情。据Wan et al., 2017,液体活检能显著提高肿瘤早期发现的机会。
03 液体活检都在怎么用?
目前,液体活检已在多个医学领域崭露头角,尤其对癌症诊疗的帮助格外突出。下面用几个例子说说它有哪些“真实舞台”:
- 癌症筛查: 有位来自上海的52岁女性,在例行体检时做了液体活检,被发现一种早期乳腺癌的相关突变,后经进一步检查证实肿瘤尚小。这个检测,帮助她在无症状阶段就得到了早期诊断。
- 个体化监测: 医生能用液体活检动态追踪肿瘤是否复发或者对药物的反应,便于及时调整治疗。
- 预后评估: 部分患者化疗结束后,通过定期液体活检发现残留的肿瘤“分子信号”,从而及早采取干预措施。
据Pathak等研究(2022),液体活检在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等领域都有可观的应用进展[Pathak et al., 2022]。
04 与传统活检的差别,一目了然
说起来,传统活检要求医生定位到可疑病灶,操作中有时需麻醉甚至手术。对年纪较大或基础疾病多的人来说,风险也不小。而液体活检主要靠抽取血液或其他体液,无需局部穿刺或切除组织,出血、感染等副作用要轻得多。对不方便或不能手术的患者更是“及时雨”。
检验方式 | 疼痛/风险 | 方便程度 | 应用人群 |
---|---|---|---|
传统活检 | 有一定疼痛、出血及感染风险 | 一般需住院/手术 | 病灶明确,身体耐受度高 |
液体活检 | 几乎无痛,风险极低 | 门诊抽血即可 | 适合绝大多数有检测需求的人 |
05 为什么它能帮我们早诊?
那么,为什么液体活检可以做到早期发现疾病、特别是癌症?关键就在于,许多病变在临床出现明显症状前,体液里已经“捎带”着异常细胞及其遗传标志。研究指出,像循环肿瘤DNA这种指标,在肿块尚未显影或症状未现时就能测出(Heitzer et al., 2019)。此外,部分心血管、免疫类疾病激活时,外泌体和RNA类型的变化也会先于身体出现大麻烦。
- 生活因素:长期抽烟、饮酒、暴露于化学物质的人,体内细胞更易发生异常变化,这些变化在体液中很快被液体活检检测到。
- 家族遗传:例如父母有某类肿瘤病史的人,体内遗传相关分子的变化也能通过液体活检早一步预警。
- 年龄增长:随着年龄增加,细胞修复能力下降,异常分子释放走高,这类现象也更易通过液体活检被捕捉。
06 如何利用液体活检守护健康?
针对液体活检,目前普通人怎么用?哪些做法真正有价值?可以参考下面这些建议——
- 主动检查:有肿瘤家族史、长期慢性炎症或中老年人群,可与医生沟通是否适合进行液体活检,尤其针对高发癌症如肺癌、乳腺癌等。
- 就医时机:如果身体出现长期不明消瘦、疲劳、或其他持续异常表现,可询问医师是否建议液体活检等新型检测手段。
- 饮食推荐:
食物名称 具体功效 食用建议 新鲜蔬菜水果 富含抗氧化物,有助细胞健康修复 每餐有1-2种新鲜蔬菜或水果更好 深海鱼类 含有ω-3脂肪酸,有利降低炎症水平 每周吃1-2次即可,无需天天食用 全谷杂粮 膳食纤维丰富,对肠道健康有益 主食可部分替换为燕麦、糙米等 - 医疗机构选择:如需液体活检建议选择正规三甲医院或具备分子医学实验资质的专业机构,避免个人随意采样送检。
说到底,液体活检虽科技感十足,目前也还在快速进步中。各种疾病的早筛、早诊,未来必然会更容易。不过关键还是,别忽视身体的小变化,有需求及时专业咨询,总比拖着迟疑好得多。🩺
参考文献
- Wan JCM, Massie C, Garcia-Corbacho J, et al. (2017). Liquid biopsies come of age: towards implementation of circulating tumour DNA. Nature Reviews Cancer, 17(4), 223-238. https://doi.org/10.1038/nrc.2017.7
- Pathak AK, Bhutani M, Kumar S, et al. (2022). Circulating tumor DNA in oncology: an emerging biomarker for cancer diagnosis and monitoring. Cancer Letters, 532, 215610. https://doi.org/10.1016/j.canlet.2022.215610
- Heitzer E, Haque IS, Roberts CES, Speicher MR. (2019). Curr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f liquid biopsies in genomics-driven oncology.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20(2), 71-88. https://doi.org/10.1038/s41576-018-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