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胰腺假性动脉瘤?
很多人平时对胰腺的了解可能仅限于它“帮我们消化和调节血糖”。事实上,胰腺虽然躲在腹部深处,却也会遇到一些“隐秘麻烦”,比如胰腺假性动脉瘤。简单来讲,这是一种血管受损后,局部形成的一个“血囊”,而不是正常的动脉形成的瘤。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动脉瘤,有点像血液冲破血管壁后,在邻近的组织里挤出一个囊泡(但和正常血管壁不完全相同)。
胰腺假性动脉瘤往往在慢性胰腺炎或胰腺周围感染的情况下发生,也有时候与外伤有关。由于胰腺邻近多条重要血管,发生假性动脉瘤的风险比想象中高一些。虽然后续会通过医学检查才能明确诊断,但它的存在确实可能带来不小的风险。
02 胰腺假性动脉瘤的症状与诊断
胰腺假性动脉瘤的表现并没有那么“直接”。早期时,患者大多没有明显的不适,偶尔会有轻微的腹部隐痛。一位42岁的男性朋友,在体检时腹部彩超被发现动脉周围有异常,即使之前只是偶有肚子小胀。但假性动脉瘤一旦变大或者破裂,警示信号会变得更尖锐:突然的腹部持续剧痛、呕血或者便血,甚至因为出血量大出现头晕、晕厥等状况。
医学检查方面,彩超可能给出初步线索。CT增强扫描、核磁(MRI)、动脉造影等可以帮助判断动脉瘤的位置和大小,有时候会结合内镜超声做更精细的定位。医学研究建议,对于有胰腺炎病史并伴有腹痛等不明原因症状的人,应尽早做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Klein et al., 2018)。
检查方式 | 优点 | 局限 |
---|---|---|
彩超 | 简便、无辐射 | 难以发现深部微小病变 |
CT增强 | 定位准确,显示出血 | 有辐射,不适合孕妇 |
动脉造影 | 能直接看到假性动脉瘤 | 微创,需要小心操作 |
03 发生原因及高危人群
- 胰腺炎后遗症:慢性或急性胰腺炎会导致胰腺周围组织和血管损伤,形成假性动脉瘤。据文献报道,多数(约60%)的胰腺假性动脉瘤都与慢性、复发性胰腺炎相关(Bertelli et al., 2021)。
- 腹部外伤:剧烈撞击腹部,尤其是在交通事故或运动伤害后,可能直接损伤血管结构,也有可能在几周后才出现症状。
- 某些医疗操作:比如胰腺手术或导管操作,有时可能造成小动脉受损,进而形成假性动脉瘤。
- 高危人群:以中年以上、患有慢性胰腺炎和有相关手术史的人风险较高,欧美有数据提示45-60岁男性较易发病(Moore et al., 2020)。
04 传统的治疗方法
治疗胰腺假性动脉瘤,传统上主要有两种:外科手术切除和介入栓塞治疗。
- 手术切除:适用于瘤体较大、位置特殊或已经破裂的大出血情况。手术能直接暴露动脉瘤、修补血管。不过创伤大、恢复慢,一般只在紧急抢救或其他方法无效时使用。
- 介入栓塞:相当于“封堵住出血口”,将栓塞材料通过导管注入病变血管,堵住出血点。这种微创、恢复快,是近十年来最常见的方案之一。统计显示,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在80%以上(Rammohan et al., 2021)。
05 目前的新兴治疗技术
随着医疗科技进步,现在一些新治疗方式逐渐普及。例如,内镜下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可以在不用开刀的情况下,直接定位并封堵假性动脉瘤。
- 内镜超声下治疗:结合实时影像,通过特殊针管注射栓塞剂,精确关闭假性动脉瘤,创伤小,恢复快,适合身体较弱或不愿意开刀的患者。
- 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年龄、身体条件、动脉瘤位置,量身定制相应措施。有的小患者仅需密切随访,有的则优先选择微创操作。
- 新型栓塞材料:如可吸收微球、药物涂层弹簧圈等,能改善栓塞效果,降低复发率(Bonatti et al., 2023)。
06 预防与生活方式的调整
虽然胰腺假性动脉瘤未必每个人都会遇到,但一些生活方式上的努力还是值得尝试的。尤其是本身有胰腺炎病史或者家族中有人因胰腺疾病住院者,更要当心。
生活建议 | 推荐理由 |
---|---|
新鲜蔬果(如菠菜、胡萝卜) | 帮助抗氧化,维持血管健康,尽量挑当季果蔬,每天搭配2-3种 |
全谷杂粮(燕麦、糙米) | 稳定血糖,养护胰腺功能,可以早饭换着吃 |
低脂乳制品 | 为身体提供钙质蛋白,利于恢复期患者适量选择 |
定期医学随访 | 尤其有胰腺炎病史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腹部影像检查 |
- 🥗 健康饮食:多样化搭配,有利于消化系统“轻装上阵”。
- 🚶♀️ 适量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活动三次,有助改善胰腺状态。
- 🧑⚕️ 定期体检:40岁后有慢性胰腺炎、家族史者每半年至一年复查腹部影像。
07 参考文献
- Klein, A., Rickes, S., & Malfertheiner, P. (2018). 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Pancreatitis: Diagnosis, Therapy and Outcome. Pancreatology, 18(5), 561–568. https://doi.org/10.1016/j.pan.2018.08.005
- Bertelli, E., Mossa, G., Florence, G., et al. (2021). Visceral artery pseudoaneurysms: diagnosis and minimally invasive management.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73(2), 620–628. https://doi.org/10.1016/j.jvs.2020.07.109
- Moore, J., Hynes, R., & Ritchie, J. et al. (2020). Pseudoaneurysm associated with pancreatitis: a review and clinical updat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6(32), 4820–4832. https://doi.org/10.3748/wjg.v26.i32.4820
- Rammohan, A., Palaniappan, R., & Pitchaimuthu, A. et al. (2021). Endovascular Management in Visceral Artery Aneurysms and Pseudoaneurysms: A Review. Indian Journal of Surgery, 83(2), 397–404. https://doi.org/10.1007/s12262-021-02720-8
- Bonatti, J., Kaun, C., & Biebl, M. et al. (2023). Advances in Embolic Materials for Therapy of Visceral Pseudoaneurysms. Current Vascular Pharmacology, 21(1), 67–73. https://doi.org/10.2174/1570161119666220222092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