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瘢痕疙瘩,其实并不少见
生活中,有没有人问你:“手臂上这块凸起来的皮是不是一直这样,摸着还硬得很?”其实不少人都经历过类似的小困扰。瘢痕疙瘩看上去像皮肤表面多长了一层厚厚的“铠甲”,有时颜色偏红、偏深,上去摸一摸还能明显感到一块硬疙瘩。
简单来讲,瘢痕疙瘩是皮肤受到损伤(比如手术、外伤、打耳洞)后,伤口在愈合时出现了“过度修复”,导致瘢痕组织突起变厚。通常表现为局部皮肤变得隆起、坚硬,甚至大面积外扩,有点像补丁“补过头”了。最常见的部位有耳垂、胸前、肩膀等。
02. 瘢痕疙瘩影响哪些方面?
- 外观困扰:尤其是面部、手臂等暴露部位,显眼的疙瘩让人觉得被“盯着看”。有位21岁女生,在耳垂打耳洞后出现硬疤,每次绑头发时总得用头发故意挡住,有些自卑。
- 不适感:部分患者会有刺痒、紧绷,遇到天气变化甚至微痛。
- 社交影响:沟通时会不自觉去遮掩,参加聚会、出游拍照时也会因为这块疙瘩而分神,影响自信心。有研究在瘢痕疙瘩患者中调查发现,约四成患者有因外观问题社交闪躲行为。
- 功能限制:如果瘢痕长在关节处,活动时会觉得局部僵硬不舒服,长远来看甚至可能影响肢体动作。
03. 为什么会长瘢痕疙瘩?
很多人疑惑,同样划伤皮肤,为啥有的人啥事没有,有的人却长出硬硬的疤?其实这和体质、部位、伤口情况都有关系。我们可以像“失控的工地”一样理解:伤口修复时,细胞本该适可而止,可部分人“修太多”,纤维细胞持续增生,瘢痕组织不受控地扩展了出来。
致病因素 | 表象或举例 |
---|---|
遗传易感 | 研究发现,家族有瘢痕疙瘩史者更容易发生(比如父母或兄弟姐妹有同样表现) |
皮肤张力部位 | 肩膀、胸口等张力大的区域,瘢痕出现几率更高 |
伤口反复刺激 | 反复揉搓、经常拉扯或摩擦,易诱发纤维细胞过度活跃 |
年轻人群 | 年龄在10-30岁之间更高发,皮肤代谢旺盛与免疫活跃有关 |
04. 封闭治疗究竟怎么回事?
说到瘢痕疙瘩的常用“对策”,很多皮肤科医生都会推荐封闭治疗。其实它说白了就是在瘢痕疙瘩内局部注射药物,最常见的药物是皮质类固醇(比如曲安奈德悬液)。这种药物能让异常活跃的瘢痕组织“冷静”下来,减少细胞增生、缓解炎症,让硬疙瘩慢慢软化、变平。
- 局部皮肤消毒,必要时涂抹外用麻膏
- 用细针将药液少量多次注入瘢痕内部
- 有时需多次(每月1次,3-6次不等)方有明显改善
05. 治疗效果有多好?结果要怎么看待?
很多人会问:“注射后能完全恢复原样吗?”其实治疗结果和个体差异、疤痕时间、位置都有关系。短期看,大部分患者可以感受到瘢痕变软、平坦、变色淡一些,痒痛现象也明显减轻。
时间段 | 可能变化 |
---|---|
1-2次注射 | 疙瘩变软、痒感减轻 |
3-6次注射 | 体积缩小、颜色变淡、平整度提高 |
不过,老旧肥厚型的瘢痕可能需要更长疗程,部分个体存在反复风险。以30岁男士老疤为例:他疗程后疙瘩虽变薄,但并未百分百消失。
06. 哪些人适合封闭治疗?有禁忌吗?
简单来说,封闭治疗适合多数有明显突起、变厚的瘢痕疙瘩(尤其早期半年到两年内最佳)。适用人群包括:有美观需求、出现痒痛或功能影响者。
- 优选人群
- 20多岁的女生胸前新发瘢痕增长快、痒感强,医生建议封闭治疗早介入,预防进一步恶化。
- 需要小心
-
- 皮肤有严重感染、溃破的人不适合进行封闭注射
- 对皮质类固醇过敏者禁用
- 孕妇及哺乳期女性需咨询医生
- 部分特殊瘢痕(如活动性自体免疫皮肤病患者)应谨慎使用
07. 治疗后怎么护理?怎么预防再次长疙瘩?
护理措施 | 操作建议 |
---|---|
保持清洁 | 注射当天避免大力搓揉、泡澡或游泳,防止感染 |
饮食均衡 | 多摄入新鲜蔬果,如西兰花、柑橘,富含维C有助皮肤修复 |
防晒 | 外出做好防晒,选择SPF30以上防晒霜,淡色衣物遮蔽疤痕 |
避免刺激 | 不抓、不挠、不自行处理痂皮,减少新生刺激 |
08. 结语:关注小细节,远离大困扰
瘢痕疙瘩虽然外表顽固,但只要科学认识、合理治疗,后期护理细致,大多数人都能大幅度减少它带来的影响。身体的小瑕疵偶尔难免,与其焦虑,不如早做打算——如果发现皮肤修复“长过头”,不妨及时请专科医生评估,主动管理,让自己更自在一点,生活少点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