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大揭秘——如何识别、治疗和预防!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常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性的红肿、瘙痒。这篇文章将基于一位77岁女性患者的病例,详细讲解荨麻疹的发病机制、风险因素、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病。
根据患者的检查报告,主要结果和异常指标如下:皮肤科诊断为荨麻疹(ICD诊断编码L50.900),患者有青霉素过敏史。初步诊断、门诊诊断、入院诊断和最终诊断均为荨麻疹。这表明患者在2022年10月期间多次因荨麻疹就诊并住院。医嘱内容显示患者在治疗期间使用了硼酸氧化锌冰片软膏、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复方黄柏液涂剂以及枸地氯雷他定片等药物。
荨麻疹是一种皮肤反应性疾病,特征是高度浮肿的斑块。有时伴随瘙痒和疼痛,发作迅速且频繁。特别是针对过敏源名称青霉素,患者需特别注意避免接触。
荨麻疹的潜在原因和危害
荨麻疹有多种诱因,常见的有药物过敏、食物过敏、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本文中的患者青霉素过敏是荨麻疹的主要诱因之一。荨麻疹的发生是由于组织胺及其他血管扩张物质释放,引发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导致局部皮肤隆起和瘙痒。
根据《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研究显示,药物过敏是常见的过敏性病症之一,占荨麻疹患者的30%以上。荨麻疹多发于皮肤,但严重时可波及到呼吸道黏膜,造成喉头水肿、气道阻塞等,甚至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威胁患者生命。
荨麻疹的标准治疗方案
治疗荨麻疹的主要目标是缓解症状和防止复发。首先,应识别并避免触发因素,如青霉素对该患者来说即是需避免的过敏源。其次是药物治疗,包括抗组织胺药、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
根据《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报道,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组织胺药是常用的治疗药物,治疗效果显著但可能伴随一定的副作用。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类固醇药物可迅速缓解症状,但需短期使用,以免产生耐药性和其他副作用。对于顽固性荨麻疹,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甲氨蝶呤等可作为辅助治疗。
荨麻疹的预防措施
荨麻疹的预防主要针对高危人群,尤其是有过敏史的个体。以下是几点建议:
1. 避免已知过敏原。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应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避免接触相关药物,并在就医时主动告知医生。
2. 合理饮食。避免食用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海鲜、坚果、鸡蛋等。
3.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荨麻疹患者应注意保湿,避免过度搔抓,适度运动、合理作息以维持良好的免疫力。
荨麻疹虽然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但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产生影响。及时就医和遵循医嘱治疗非常重要。同时,针对药物或食物过敏的患者,应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荨麻疹的反复发作。
总结起来,了解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有效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能够帮助荨麻疹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病情,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 J.L. Stanley.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Review.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2019.
- R.L. Kaplan. Chronic Urticaria: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