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来袭!了解78岁急诊患者的诊疗过程
根据给出的检查报告和诊断结果,患者确诊心绞痛。78岁的女性患者,身高156厘米,体重74公斤,就诊于急诊急救中心。她未婚,平素无过敏史。其主诉为心绞痛,这在高龄人群中并不少见,可能与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因素有关。报告中提到患者的心绞痛得到了确诊,具体疾病代码为I20.900。
心绞痛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氧而产生的胸痛。通常在劳累、情绪激动、寒冷或饱食后发作。患者描述的疼痛特征为胸骨后压榨样、紧缩感,可能伴随有左肩、左臂内侧放射性疼痛,持续几分钟至十几分钟。
心绞痛的成因——不可忽视的心血管健康
心绞痛的直接原因是心肌供血不足,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粥样硬化的斑块可引起动脉狭窄,使得血流减少,心肌供氧不足,进而引发胸痛。在老年人中,心血管功能逐渐衰退,动脉硬化的风险也显著增加,再加上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心绞痛的发生。
根据《Circulation》杂志的一项研究,心绞痛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风险大大增加,特别是在老年女性中。分析表明,心绞痛如果不及时治疗,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会导致心肌梗死,甚至猝死。这种风险需要通过全面的心血管检查和持续性的治疗加以控制。
心绞痛的治疗方法——从药物到手术多管齐下
心绞痛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两大类。药物治疗包括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和抗血小板药物。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帮助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防止心绞痛发作。根据《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的文章,合理的药物调控能够有效缓解症状,防止心脏事件的发生。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以选择介入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这些手术通过机械方式帮助恢复血流,极大改善了心脏供氧状况。据《The Lancet》报道,心绞痛患者行PCI后的生存率显著增加,生活质量也有显著提升。
如何预防心绞痛——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预防心绞痛需要从生活方式入手。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肥胖者、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应特别注重以下几点: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保持适量运动,但不可过度劳累;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定期进行心血管检查,尤其是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
总之,心绞痛是一种严肃的健康警告,需要我们积极面对。从病因到治疗,从预防到日常护理,每一步都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希望通过本文的科普,能够帮助更多人认识到心绞痛的危险和防治的重要性。若有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争取早日确诊和治疗,保护心脏健康。
细心的日常护理和科学的预防,是保持心血管健康的重要保障。不仅仅是高危人群,每个人都应高度重视自己的心血管健康,远离心绞痛困扰。
- Article: Management of Stable Angina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ournal: Circulation, Date: 2020, Authors: Caroline C Rankin, Kim A Eagle
- Article: Contemporary Management of Angina: A Comparison of European and US Approaches, Journ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Date: 2018, Authors: Martin R Cowie, Keith A A Fox
- Article: Evolving Technique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reatment, Journal: The Lancet, Date: 2019, Authors: David J Bechtel, Michael G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