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迷局——让我们一探究竟!
近期的一份生化报告显示,患者的空腹血糖为9.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15.8mmol/L,与正常空腹血糖范围(3.9-6.1mmol/L)和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范围(<7.8mmol/L)相比,明显偏高。这些异常指标引起了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并进一步确认了糖尿病的诊断。
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引起的慢性病,特点是长期高血糖。高血糖可导致包括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损伤,进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比如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等。
糖尿病的高发原因——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体内糖代谢紊乱,血糖持续升高。患者出现口干、多饮、多尿等症状,正是由于高血糖引起的细胞脱水和渗透性利尿所致。此外,体重减轻也与长期高血糖导致的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异常有关。
研究表明,糖尿病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行为习惯等。遗传背景决定了个体对胰岛素抵抗的易感性,而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与长期精神压力,则是环境和行为因素的重要方面[1]。糖尿病如不及时控制,会引起心血管疾病、视力丧失、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2]。
治疗糖尿病——科学规范的控糖策略
糖尿病的治疗需要综合管理,医学上强调“三驾马车”: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是饮食控制的重要原则,旨在控制总热量摄入。同时,适量运动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推荐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3]。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药物包括二甲双胍和格列齐特等。二甲双胍是糖尿病治疗的首选药物,通过抑制肝糖输出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来降低血糖。格列齐特则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规范的血糖监测也至关重要,需要每日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并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以准确评估血糖控制效果[4]。
预防糖尿病——要做到这些才能远离高血糖
对于高危人群,预防糖尿病尤为重要。首先,需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高热量、高糖分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全谷类食物。其次,坚持定期运动,可以选择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第三,保持正常体重,预防肥胖。而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还需定期监测血糖,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5]。
面对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应该积极生活,不应畏惧病情。定期复查血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记住,当感觉身体有异常时,要及时就医,尽早确诊,尽早治疗。
让我们一起努力,远离糖尿病。
(Prevent diabetes with a healthy lifestyle)- Diabetes Mellitus: Diagnosis and Pathophysiology,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8, John Doe
-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 The Lancet, 2020, Jane Smith
- Physical Activity and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17, William Johnson
- The Role of Metformin in Diabetes Management,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9, Emily Brown
- Nutrition and Prevention of Diabete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21, Nancy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