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乙状结肠癌早发现很简单,别等症状出现!

  • 7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乙状结肠癌早发现很简单,别等症状出现!封面图

每10分钟1人确诊!乙状结肠癌早发现其实很简单

01 什么是乙状结肠癌?🦠

听到“乙状结肠癌”这个词,许多人会觉得陌生。其实,乙状结肠就在我们肚子左下方,像个问号一样盘曲,是大肠里和直肠连接的那一段。乙状结肠就像下水道的一个弯头,是消化废物逐步变成粪便的必经“交通要道”。
癌变一般指那里的细胞异常生长,逐渐变成恶性肿瘤。早期时,它可能就像一颗不醒目的小种子,慢慢长大才会引起症状,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早期根本察觉不到异常。

研究数据显示,乙状结肠癌在大肠癌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恶性肿瘤里以腺癌最常见。不过,早发现的乙状结肠癌,生存率非常高,这说明及时识别和介入真的很重要。

02 这些症状出现别硬扛!

  • 排便习惯变化:
    平时一直规律,最近突然变得时拉时停,或者便秘和腹泻交替,时间超过2周,还总有“没拉干净”的感觉;
  • 便中带血:
    粪便表面有鲜红色血迹,有时还混着粘液。普通痔疮常见便后出血,但如果发现血便反复,尤其是颜色偏暗或者夹杂黏液,应当提高警惕;
  • 莫名其妙的肚子疼:
    非常固执的左下腹钝痛,尤其是饭后加重时,多数人会以为是“肠炎”,但如果持续反复,最好进一步排查;
  • 腹胀、消瘦:
    原本体型稳定,突然莫名饭量下降、体重变轻,同时经常腹部胀气,也建议早点检查一下肠道。
Tip:如果这些变化持续2周以上,或者和以往比明显不同,最好别只当“小毛病”。

病例故事:
有位62岁的女士,最近半个月总觉得大便不规律,还伴有腹部隐隐的痛。起初觉得是吃坏了肚子,但连续一个月后去医院检查,才确诊为早期乙状结肠癌。可见,持续的“老毛病”再拖下去,可能就产生意想不到的麻烦。

03 为什么乙状结肠癌会找上门?🤔

有时候,明明饮食、作息都很注意的人也可能遇到这个“意外客人”。其实,乙状结肠癌的背后原因涉及遗传和环境两方面。

遗传因素
林奇综合征等家族遗传疾病,会让肠道细胞异常变异的风险大幅增加。家里有亲属(比如父母或兄弟姐妹)曾经患肠癌的人,需格外留心。
息肉恶变过程
有些人的肠道里原本就有小息肉,这些息肉不像普通的“肉芽”,部分息肉几年内可能演变成癌症。研究显示,超过80%的大肠癌都是息肉演变来的。
年纪的影响
随着年龄增加,肠道修复能力下降,细胞出错的几率也会增加。数据显示,50岁以后肠癌风险显著上升,所以这个年纪更要多加关注。

除了以上因素,久坐少动、长期精神压力也可能让肠道环境变差,从而为疾病埋下隐患。不过,遗传和息肉这两点,是目前研究最为明确的高危因素。
数据:医学界指出,有家族史的人群,肠癌风险可升高2-3倍。

04 确诊需要做哪些检查?🔬

说起“肠镜”,有些朋友一听就头皮发麻,其实现在的检查方式已经比过去舒适许多,大部分医院可以选择无痛肠镜。整个过程在睡眠下进行,不会留下什么痛苦记忆。

检查方法 主要目的 特点简述
肠镜 查看肠道、发现息肉或肿瘤 最直观,发现率高达95%
活检 采集病变组织做“显微镜”分析 判断是良性还是恶性,确诊金标准
腹部CT 判断肿瘤大小及转移情况 辅助分期,制定治疗计划
Check:50岁以后建议做首次肠镜筛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比“等症状出现”更科学。

不少患者会担心检查会很痛苦,其实大可不必。现在的无痛肠镜,检查效率高、体验更好。大多数专家认为,定期肠镜是早查早治的关键一步。

05 治疗选择与生存率 📈

一旦被确诊,治疗方案会根据肿瘤分期、个体状况来确定。医学进步很快,乙状结肠癌的治疗不仅“有选择”,而且“有余地”。

  • 手术切除
    适用于大多数早期和部分中期患者。如今很多医院采用微创手术(腹腔镜),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也较少。
  • 化疗/放疗
    中晚期患者或术后辅助常用,控制残余异常细胞,防止复发。部分病例术前也用,帮助缩小肿块,再行切除。
  • 靶向与免疫治疗
    新型药物可以提升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某些基因型的患者受益更加明显,方案日趋个体化。
早期乙状结肠癌: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中晚期:综合治疗后3年生存率约为60-70%

简单来说,大多数早期患者治愈希望极大;即使病情较重,合理治疗也能显著延长寿命、改善生活质量。

06 治疗后如何科学恢复?🍎

Tips:术后和化疗后的饮食、复查节奏,决定着后面几年“平安无事”的概率。
  • 饮食补养
    食物推荐 作用
    细腻软食 肠道更容易适应,减少刺激
    新鲜蔬菜水果 补充多种维生素及纤维,促进肠道蠕动
    深海鱼/瘦肉 补充优质蛋白,帮助术后恢复
    适量谷物 为身体提供碳水化合物和能量
  • 运动与心态
    每天适度走路、做轻缓体操,让身体逐步恢复。保持愉快心情,和亲友多交流,有助于减轻复发焦虑。
  • 定期复查
    治疗结束后,头一年每三到六个月复查一次,后面可以根据医生建议适当延长。包括肠镜、CT、血液检测等,能帮助及时发现“小麻烦”。
小结:恢复过程请多听医生的建议,个体差异很大,不必拿别人的经验“以己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