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3分钟1人确诊!结肠癌的6个救命信号,现在知道还不晚
01|结肠癌到底是什么?
在餐桌上说起结肠癌,大家第一反应往往是“消化不好?”。其实,结肠癌是指发生在结肠里的恶性肿瘤。这个“肠道不速之客”主要有腺癌、黏液腺癌等类型,其中腺癌最为常见,大约90%的结肠癌病例都属于这一类型。
这些异常细胞最初只是黏膜上的小病变,等到侵入肠壁或者扩散到淋巴,就可能变得棘手。结肠癌根据形态和病理分化程度,还可以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分化程度越低,肿瘤的恶性程度往往越高,治疗起来也更难缠。
02|这些症状出现要当心!
- 1. 排便习惯变化:
比如近期总是腹泻或便秘,和以往差别很大,持续一周以上。这是结肠癌最容易被忽略的提示之一。 - 2. 便血/粘液便:
蹲厕时发现大便带血,颜色偏暗,或者混有粘液。这和单纯痔疮不同,要提高警惕。 - 3. 腹部隐痛或胀气:
有时只是轻微不适,但如果腹部某一侧反复疼痛,按压时感觉肿块,千万不要拖延。 - 4. 不明原因乏力、消瘦:
如果最近体重没有刻意控制反而明显下降,并且总觉得疲倦,这也是需要多加注意的信号。 - 5. 贫血表现:
有位62岁的女性患者,近两个月反复头晕、心慌,结果查出慢性失血性贫血,最终发现问题出在结肠上。 - 6. 排便感异常:
总有排不尽的感觉,即使上完厕所很快又想去,这种“拉稀又无物”的假象,并不少见。
03|为什么偏偏找上你?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也会中招?其实,结肠癌背后的风险因素不少,但每个人的易感性都不一样。
● 加龄:
结肠癌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明显上升。根据流行病学研究,60岁以后罹患结肠癌的概率大大增加。
● 遗传因素:
家里直系亲属曾经得过肠癌的人,风险比普通人要高2~3倍。尤其是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更要提高警觉。
● 肠道息肉:
肠息肉并不是等于癌症,但有些类型比如腺瘤性息肉,长期不处理会慢慢恶变。这个过程可能长达5~10年,但技术手段可以提前发现。
● 慢性肠道炎症:
比如溃疡性结肠炎等长期炎症刺激,有可能让肠道细胞“走歪路”,异常分裂,增加肿瘤风险。
● 生活方式影响:
长年运动不足、肥胖,以及高脂肪饮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助推”结肠癌发生,因为这些习惯会影响肠道环境,诱发异常细胞的出现。
04|确诊需要做哪些检查?
遇到不明原因的腹痛、排便问题,医生一般建议做以下检查,目的是准确定位问题:
检查方式 | 意义/适用场景 |
---|---|
肠镜(结肠镜) | 可直接看到肠内有无肿物,取活检组织做病理,确诊率高 |
腹部CT或MRI | 观察肿块位置、大小及有无转移,术前分期评估 |
病理检查 | 通过活检明确肿瘤类型和分化程度,是诊断 “终极标准” |
肿瘤标志物(如CEA) | 辅助判断肿瘤活动情况,但不能单靠该指标 |
05|治疗方法怎么选?
说到治疗,选择方式要看肿瘤分期以及身体状况。
1. 手术治疗(第一选择)
如果发现较早,肿瘤局限在结肠,切除肿瘤和部分正常组织就有很大治愈机会;有资料显示,早期结肠癌手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
2. 化疗辅助/单独应用
如果肿瘤侵袭淋巴结或有转移风险,术后化疗有助于减少复发。对于不能手术的晚期,系统化疗通过药物“围剿”异常细胞,部分病人能长期带瘤生存。
3. 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新兴药物用于某些基因特征患者,有时能延长生存或改善症状,医生会根据基因检测综合考虑。
4. 多学科联合管理
现代医学推荐消化科、外科、肿瘤科等共同参与,实现“个性化”治疗,提高整体效果。
06|治疗副作用如何应对?
- 化疗腹泻:
可以考虑少量多餐,避免高纤维、刺激性食物。必要时医生会根据腹泻程度调整化疗方案。 - 靶向药物皮疹:
有位56岁的男性患者,用靶向药物疗程中出现红疹,医生联合皮肤科用药,一个月后症状缓解。从中可以看出,副作用可以有针对性控制。 - 恶心呕吐:
临床常用止吐药“抢先”用,可以有效减轻不适。平时饮食宜以易消化、清淡为主。 - 骨髓抑制:
白细胞下降时要注意个人卫生,远离感染源;严重时可能需要用到升白药物或输血。
07|积极防护,科学生活
推荐习惯/食物 | 益处解析 |
---|---|
新鲜蔬菜(如西兰花、芦笋) | 含丰富膳食纤维,有助于肠道“环境清洁” |
全谷类(如燕麦、糙米) | 促进肠蠕动,减少肠道停留时间 |
乳制品和酸奶 | 改善肠道菌群,调节肠道功能 |
定期运动 | 平衡体重、降低肠道负担 |
规律体检 | 早筛查早干预,尤其是40岁以后每2年查一次肠道内镜 |
总结一下,结肠癌并非遥不可及,认清早期信号、牢记风险因素、主动筛查和科学治疗——这就是我们对抗肠道“隐患”的实际办法。身边有人有肠癌相关症状,别犹豫,鼓励他们尽早检查,也为自己和家人争取宝贵时间。
最后的话,健康就像每天浇水的小树,平时多一点关心,结果自然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