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我国都有大量新发胃癌患者,胃癌是威胁大家生命健康的重要恶性肿瘤之一。但许多患者或者家属在面对胃癌时,常常会陷入一些错误认知,这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耽误治疗效果。一些谬误的常见性和影响性,值得大家关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误区,并学会如何科学应对胃癌吧!
胃癌临床分期到底代表什么?
关于胃癌临床分期,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分期越高(如第3期、第4期),就意味着已经“无药可救”。这种说法并不全面,有些分期较高的胃癌患者仍然可以通过综合治疗获得良好的生存质量。
谬误:“胃癌到了3期或者4期就等于判了死刑,治疗都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科学解读:临床分期是胃癌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但并非绝对的预后标准。3期胃癌患者的治疗重点在于通过手术切除肿瘤配合化疗、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延长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多项研究表明,部分3期患者通过积极治疗仍能获得长期生存。
正确做法:当确诊为3期胃癌后,应保持合理心态,接受医生的详细指导,规划好后续治疗方案。现代医学的进步为晚期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相信科学,患者得到适当的关怀和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胃癌是“吃出来”的病吗?
许多人坚信,只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就能完全避免胃癌。这种观点忽略了胃癌的多因素成因,可能会导致忽视真正的预防措施。
谬误:“胃癌都是平时吃太咸、喝太多酒导致的,改掉坏习惯就不会得癌症。”
科学解读:虽然饮食习惯确实是胃癌的重要诱发因子,但它并非唯一原因。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遗传史、环境因素、免疫系统异常等都是胃癌的高危因素之一。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单纯改变饮食习惯并不足以完全阻止胃癌的发生。
正确做法:除了注意健康的饮食,还要定期体检,特别是有慢性胃病、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胃镜筛查。此外,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应尽早进行根治治疗,以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
肿瘤没有症状就无需理会,早发现没有用?
一些人认为,胃癌必须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才值得去关心,有些甚至认为早期筛查是“浪费钱”。这种说法亟需纠正。
谬误:“没有症状代表没病,胃癌早发现也没啥用,等绝对确诊后再治疗没问题。”
科学解读:早期胃癌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早期发现和干预对肿瘤治疗至关重要。早期胃癌的治愈率很高,超过90%的早期胃癌患者可以通过内镜切除手术彻底治愈,而晚期胃癌的治疗成功率则大大降低。
正确做法:定期体检是发现早期胃癌的关键。当出现一些可疑症状(如长期腹痛、胃胀、食欲不振等)时,务必要及时就医。胃镜检查不应惧怕,它是胃癌及其他胃部疾病的重要筛查工具。
胃癌治疗越早越好,不必寻求二次诊断?
当胃癌确诊后,有时人们仓促启动治疗,而忽略了寻求其他专业意见的必要性。
谬误:“治疗越早越好,听好一个医生的建议就够了,不用再去别家医院看了。”
科学解读:尽早治疗是关键,但一个“多学科团队”的治疗建议会更优化。胃癌治疗通常涉及消化内科、肿瘤科、外科等科室医生的协作。不同的医生从不同角度提出建议,有助于制定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
正确做法:如条件允许,在确诊胃癌后最好前往综合能力强的医院进行二次意见咨询。听取多方专业意见通常能帮助患者和家属制定科学、全面的治疗计划。
提升辨别能力的策略
防范措施:遇到关于胃癌或其他健康问题的信息时,首先查阅权威的健康网站,比如国家癌症中心或其他三甲医院的官网。另外,可以多听听医生的建议,而不是盲目相信网络上的“偏方”。
培养科学思维:健康领域的信息复杂多变,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提升辨别能力来避免陷入医学谬误。这些策略包括:关注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了解基本医学常识、不轻信没有科学依据的夸大言论。想要获取真正有用的健康知识,最好多向有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士请教。
总结
胃癌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健康。在本文中,我们详细讨论了胃癌的常见医学谬误,包括“分期高就无药可救”、胃癌“完全是吃出来的”、忽略早期筛查的重要性等,同时提供了基于科学的健康建议。希望大家在面对癌症时能有科学的认知,杜绝错误观念。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有问题及时求医,才是与癌症抗争的正确态度。
文献参考:
Nakajima T., "The treatment for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Japa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Vol.32, 2019.
Smith B. 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and gastric cancer risk: A systematic review," The Lancet, Vol.86, 2017.
Yamada Y., "Updates on gastric cancer treatment," Cancer Chemotherapy and Pharmacology, Vol.71,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