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是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在临床上,对于结肠癌的治疗和护理,很多人存在着一些常见的认识误区。如果没有及时分辨和纠正这些错误观念,不仅可能影响到治疗结果,还可能让患者错失最佳的康复机会。今天,我们结合一例广东省揭阳市地区的患者案例,系统分析治疗和护理中普遍存在的错误认知,并为大家提供科学的健康建议。
谬误一:手术切除肿瘤后,结肠癌就完全治愈了
谬误:
一些患者和家属认为,只要通过手术切除了结肠中的癌变部分,问题就解决了,不需要后续的治疗和预防。这种观念尤其在早期患者中较为普遍。
科学解读:
根据临床医学研究,结肠癌是具有较高复发率和转移性的疾病。即使在手术切除后的早期分期患者中,仍有较大的复发和转移风险。这是因为术后可能仍存在微小的癌细胞尚未被发现,而这些细胞可能导致疾病不断发展。此外,部分患者临床分期较高(如“T2N2M1”,即肿瘤较深,并存在转移情况),仅仅手术不足以完全治愈疾病。
根据权威研究,如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的数据分析,术后辅助化疗和精准用药是降低复发率的重要措施。
正确做法:
患者需按照医嘱进行术后综合治疗,包括化疗、靶向药物治疗甚至免疫治疗。术后的详细康复计划非常重要,同时需要定期复查,监测肿瘤标志物和病灶情况,以防止复发。此外,可以咨询专业的肿瘤科医生了解个体化治疗方案。
谬误二:无不良生活习惯的人不易得结肠癌
谬误:
“我生活规律,不抽烟喝酒,怎么可能得癌症?”许多人听到这类诊断后产生抗拒情绪或自我怀疑,觉得癌症只有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下才会发生。
科学解读:
虽然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等是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但结肠癌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比如遗传易感性、家族史、慢性肠道炎症以及医学上尚未完全了解的分子机制。就如案例中的患者,生活习惯健康良好,但仍被诊断为结肠癌晚期,这表明生物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同样重要。
正确做法: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包括调整饮食(多摄取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如水果、蔬菜),保持规律运动。但同时也要特别注重早筛早查,尤其对于40岁以上人群或有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和肿瘤标志物(如CEA检测)的监测,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谬误三:化疗副作用严重,能拖则拖
谬误:
很多患者对化疗抱有恐惧心理,甚至认为“一用化疗人就废了”,因此抗拒医生提出的辅助化疗方案。
科学解读:
化疗虽可能引起一些短期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脱发、免疫功能下降等,但这些副作用是可以通过药物和合理管理缓解的。很多患者的抗拒主要因为缺乏对化疗作用机制的科学了解。化疗作为杀灭残余肿瘤细胞的主要手段,对于降低术后复发率和延长患者生存期有显著作用。
研究表明,与单纯手术相比,术后进行化疗的患者生存率提高约20-30%。
正确做法:
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化疗的必要性以及潜在收益。选择科学合理的抗癌药物组合,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控身体的反应。同时,一旦出现明显不适,可以寻求支持性治疗药物,如止吐药和免疫调节药物,帮助缓解化疗引发的不适感。
提升辨别医学真假的能力
辨析医学信息误区不只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学习和提升分辨能力,来有效规避错误信息的负面影响。
实用防范措施:
1. 关注权威机构:国家癌症中心、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等官方发布的信息更具可信度。
2. 咨询专业医生:对于网上或他人口中的医学建议,尤其是涉及治疗方案的,一定要咨询专业医生。
3. 学会科学检索:使用学术平台(如PubMed、ScienceDirect)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厘清信息来源的准确性。
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我们以逻辑的方式分析健康问题,而不是仅凭个人经验或坊间传闻去做判断。增强医学素养,懂得从宏观上看待疾病和人生健康,能够让我们从容应对患病等人生重大事件,也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总结
结肠癌的治疗和康复,离不开科学、全面的健康观念。文章中我们重点提到了“手术能完全治愈结肠癌”“良好生活习惯就不会得癌”“抗拒化疗”等常见误区,并通过权威观点进行科学解读,为患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健康建议。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习科学思维,远离或减少常见医学谬误带来的影响,更好地呵护自身及家人的健康。
参考文献:
Bosetti Christina等,《The Lancet Oncology》,2022年,关于术后辅助化疗对结肠癌患者生存提高率的研究
国家癌症研究所,美国,2021年,《结肠癌术后管理及复发控制》,研究者:Young John
中华医学生物科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20年,《早期结肠癌筛查在防治中的作用》,作者:刘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