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50岁以上的人可能在某个时刻被告知需要进行胃肠镜检查。这个检查看起来简单,但对我们的健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要谈谈检查报告中可能出现的两大问题——浅表性胃炎和结肠息肉。
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的一种常见炎症,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症状很轻微,如轻微的胃痛、反酸、嗳气等。而结肠息肉则是在大肠内壁上的一种赘生物,虽然大多数息肉是良性的,但少数可能会发展成癌症。因此,提早发现并积极处理是关键。
浅表性胃炎和结肠息肉:潜在的“沉默”疾病
浅表性胃炎是很多中老年人的常见问题,尤其是长期饮酒、吸烟、食用辛辣食物的人群。胃酸分泌过多或减少、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都是浅表性胃炎的重要诱发因素。此外,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规律、过度疲劳等也会加重胃炎的病情。
尽管浅表性胃炎可能症状轻微,但如果长期不加以治疗,可能会导致胃黏膜的持续损伤,进而诱发胃溃疡,甚至演变为胃癌。胃黏膜损伤严重时,可引起消化不良、打嗝、腹胀、胃痛等症状,患者的生活质量会显著下降。
结肠息肉则是另一种“潜在杀手”。绝大多数结肠息肉为良性,但其中的一部分尤其是腺瘤性息肉,随时间推移可能发展成结肠癌。这种恶变的过程可能长达10-15年,因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尤为重要。大多数患者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随息肉增大,可能出现便血、腹痛、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对抗消化道问题:治疗和管理策略
对于浅表性胃炎,首要措施是纠正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养成按时进餐的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夜宵,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预防和治疗手段。药物治疗方面,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开具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2受体阻滞剂。此外,如果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需要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抗生素治疗。
对于结肠息肉,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通过内镜切除息肉。小的息肉可以在检查时一并切除,而较大的息肉可能需要安排专门的手术切除。患者术后还需要定期复查,以确保没有新的息肉形成或旧息肉复发。在切除息肉后,患者通常还需要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息肉的性质和潜在的恶变风险。
预防为主,健康生活
预防浅表性胃炎和结肠息肉,首先要从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起。对于存在胃炎风险的高危人群,例如长期饮酒、吸烟及不合理饮食习惯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饮食健康:避免辛辣、油腻和过酸的食物,减少摄入咖啡和碳酸饮料,多食用富含纤维的水果和蔬菜。
规律作息:熬夜、压力大容易导致胃酸分泌紊乱,应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对胃黏膜都有直接的损伤,应尽量戒烟限酒。
积极就诊:一旦出现反酸、胃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对于有结肠息肉家族史或其他高危人群,建议从50岁开始每5-10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总的来说,消化道健康是中老年人健康的一大重要方面。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检查和积极治疗,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管理浅表性胃炎和结肠息肉,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呼吁广大读者关注自身和家人的胃肠健康,积极面对健康问题,不要“讳疾忌医”。